奈良是古代日本國家發源之地,在西元710年至794年之間是日本的首都,史稱平城京,位於奈良的東大寺是華嚴宗大本山,也稱為「金光明四天王護國之寺」,是由信奉佛教的日本聖武天皇在728年興建,距今約有1,200餘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東大寺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傳奇寺院。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東大寺是日本全國68所國分寺的總寺院。因為建在首都平城京以東,所以被稱作東大寺。
東大寺大佛殿,正面寬度57公尺,深50公尺,遠觀大佛殿十分巨大,據說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單體建築,東大寺的建築、雕刻、藝術文物在日本美術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寺院建築與中國唐朝的寺院規格相同,兩國文化交流下東大寺也保留了唐朝時期的建築手法特色。大佛殿內,放置著高15公尺以上的大佛像——盧舍那佛(大家通稱為「奈良大佛」,總重380噸,是世界最大的青銅佛像)。東大寺院內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很著名的雙體金剛力士像。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
東大寺之起源較大佛的鑄造稍早,8世紀上半葉大佛殿以東,若草山麓建立起了寺院的前身。據《東大寺要錄》記載,天平5年(733年)若草山麓創建的金鐘寺是東大寺的起源。另有一說,據正史《續日本記》載,神龜5年(728年),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的皇子菩提早逝,為此在若草山麓設山房,常住有僧侶9人,此為金鐘寺之前身。據載金鐘寺在8世紀中葉設有羂索堂、千手堂等,據推測羂索堂應為現在的法華堂(又稱三月堂、本尊為不空羂索觀音)。天平13年(741年)國分寺建立之詔發布,翌天平14年(742年),金鐘寺被定為大和國的國分寺,更寺名為金光明寺。大佛的鑄造始於天平19年(747年),「東大寺」之寺號應該是始於此時。另外,監管東大寺建設的「造東大寺司」的可考最初史料記載為天平20年(748年)。
聖武天皇頒布大佛造立之詔是在天平15年(743年)。當時,都城為恭仁京(今京都),天皇行宮是位於恭仁京東北的紫香樂宮(今滋賀縣甲賀市),大佛鑄造也在當地開始。此後聖武天皇短期間內屢次遷都,2年後的天平17年(745年),定都平城京的同時在現在的東大寺所在地開始了大佛的鑄造。這是一項艱難浩大的工程,大佛鑄成以後,天平勝寶4年(752年)天竺(印度)出身的僧人菩提僊那主持了大佛開眼會。大佛鑄造完成後大佛殿的建設工事又接著開始、天平寶字2年(758年)竣工。
歷史上,東大寺曾多次毀於火災及地震,現存遺址於1709年建造。天平時期創建~華嚴之教義~距今1300年前的奈良時代,不僅是一個繁華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相繼遭受政變、乾旱、飢荒、地震、流行性瘟疫的慘淡時代。天平12年(740年)2月,參拜完知識寺的聖武天皇尊崇《華嚴經》的教義,看到由民眾協助建造而成的盧舍那佛深受廣眾敬仰的情景十分感動,於是強烈發願建造盧舍那大佛。
闡述釋尊所領悟之境界的《華嚴經》中主張:
(1)宇宙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相互圓融,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和平、和諧、統一的世界。
(2)一中知一切,一切中知一。
(3)願世間一切有生命之物繁榮,多行善事積極救濟若難之人,世人相互擁有關懷之心。
聖武天皇深刻地認為世人要相互關懷,心心相連,讓下一代的孩童們生活更美好,祈禱著動植物也要共同繁榮,並希望一般國民齊心協力來完成大佛的建造。這樣的思想始終貫穿於每個時代的大佛復興與修理事業中,一直傳承至今。
奈良時代有南都六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成實宗、俱舍宗),當時的六宗「宗派」劃分不比現在嚴格,將之理解為「學派」或許更為貼切,當時寺院通常兼學多宗的經論。東大寺在近代以後雖被歸為華嚴宗,在奈良時代是六宗兼學之寺,大佛殿內有收納各宗經論的「六宗廚子」。平安時代空海在寺內設立真言院,加上真言宗、天台宗成為八宗兼學之寺。
文圖:編輯部編整/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