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何人會對於「善」的美好,或是正念的力量產生懷疑呢?以「愛」為例,很容易讓人感受得到,透過物質傳遞愛心,好比送一樣禮物給人,捐錢給人相當於布施,接受者因為有了實質的收穫,就會相信這愛的存在。
因此,要相信人有善心,人心存在佛性,這不是說神論佛,而是每個人都具有愛、慈悲與智慧,只是程度不盡相同,當境界愈高時,就會愈顯慈悲、愈不計較,修行的位階也會愈高,而神、佛、菩薩就是至高境界。
所以,無須懷疑別人的利他行為,就像有些人製造產品是為了賣東西賺錢,但有很多人對事業有理想,堅持做出好東西跟大家分享,雖然一樣是生意人,一樣是商業行為,但我們也不能抹滅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其中有很多人都有慈悲心,非關宗教,而是源自一分對社會的愛,而產生的企業責任。假如都不願意從內心徹底相信,或是善根不佳,業障,對任何事 都抱持惡意,不相信善的存在,不相信人性的美好,或別人的真誠相待,甚至會認為他人對自己好,是不是背後另存目的?
不相信人性本善的人,日子將過得相當辛苦,甚至認為:「對我那麼好,是不是要動我腦筋,跟我借錢或另有目的?」不管有錢人、沒錢的人都容易這樣想,尤其當內心無法打開、看不到善的美好,常存著惡念、懷疑來看待外界,這樣的人即使佛、菩薩在他面前,要給他好處,還是會充滿懷疑,時時提防,覺得處處都是危險,這樣的人生不是過得十分可悲嗎?讓「懷疑」成為阻礙自己前進的最大障礙。
另一方面,行善也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毀謗、誤會,所以行善不只要付出相當的代價,還要忍耐、經得起且能接受考驗,因為有一部分惡的勢力叫作「魔障」,它是來打擊善念,使行善遇見阻礙,阻止自己行善,這是惡緣,也是魔的爪牙。
其實,行善者不是為了別人的誇獎才努力行善,每當遇到批評指責時,也不能受到任何毀謗、責難,而動搖了最初的心。無論外界有哪些反對的聲音,只要相信這是對的,就該一直做下去,至於不對的,就要加以改變、改善、改進,隨時調整自己的腳步,好比學生讀書有考試,每當考試都會難免會答錯扣分的時候,但不能因為討厭考試,就故意不讀書。
世界上有很多善心人士,都樂於付出他的善,因此行善千萬不要被懷疑而打敗,應持有自信心,才能持續在善的道路上持續前進,最後終將能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摘自《好起來的力量》,布克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