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對人類所說的法,都是有助於幸福人生的教法。但依我個人淺見,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心中了無罣礙,因此,不管是學佛的人還是沒有學佛的人,都要學習情緒管理、學習因緣法,相信世間萬物都是相關條件產生,這也是我之所以撰寫《禪定與智慧》的續集——《心定自在——結合禪修的情緒管理11堂課》的緣由。
我認為,「修習禪定」是做好情緒管理的不二法門,透過長期的心理調伏,調心、攝心、守意或安心等,達到一心不亂。一旦心不會隨境轉、不受外在影響,就能影響身邊及周遭氣氛,進而達到人際的和諧。
不過,如何修習禪定?佛陀告訴我們要用入出息觀,也就是所謂的「安那般那念」(數息觀)來修習。照顧呼吸是一個最簡單的修行法門,每日只要利用10到15分鐘,內心保持清淨,從數呼吸中讓心意識集中,就可以立即感受到身心的輕盈與放鬆。日子一久,細胞也會漸漸轉化,身體也會維持輕安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阿含經》,因為我覺得這部經有其人間性的特點,著重個人自我身心實際問題而修行,不談玄說妙、不離開現實生活。
過去,一般人都將《阿含經》歸入小乘佛教,以自我解脫為目的。其實,小乘佛教才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與基礎,畢竟,這些阿羅漢的修行法門都是因緣法、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最大的差別在於,達到無學位、證得涅槃的聲聞眾,不像菩薩是透過自己本願的激發,或由諸佛的加持善護念善咐囑,大行菩薩道。也就是說,菩薩必須有阿羅漢的基礎,也要懂得透過禪定來調伏自我身心才行。《大般若經》說:「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所著故,便能增益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阿羅漢的「無所著」就是菩薩的第八地,在這個階位中,沒有任何念頭,從此以自我的悲願激發,廣行一切善事、普濟一切眾生。我們可以說,唯有遵循佛陀教導阿羅漢的法門,即八正道、三法印和緣起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第八地)。因此,阿羅漢與菩薩道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銜接之處,這是本書在後半部所討論的重點。
至於什麼是「大悲心」?在《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佛陀對須菩提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意思是說,不管任何種類的眾生,我都要想盡辦法幫助他們成就圓滿佛道,這是最徹底的大悲心願了。
該怎麼做?基本上要做到「三好四給」: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若再進階一點,就是隨時隨地祈願全天下的眾生都能平平安安,免於恐懼或是自然界的災難,心心念念都是眾生。
情緒管理是現代人必修的課程,禪修能讓心靈平靜,之後再透過修行,修正我們的身口意,才能滅除煩惱,真正達到幸福與安樂。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經常追逐見聞覺知所生起之念,進而產生染著不捨的貪、瞋、癡等占有欲望,讓人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一台高速運轉的電風扇,只要按下停止鍵,不管風速多快,風扇慢慢就會減速,最後停止不動。情緒或是煩惱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懂得運用內心智慧觀察種種因緣和合的假相,就有辦法降龍伏虎、轉煩惱為快樂了。
這本書的完成,得力於許多師兄、師姐的細心校對,我銘感於內。也感謝大立文創的慨然應允出版,以及副總編輯楊東庭提供的專業企畫,併此致謝。最後祝福各位:心定自在、天天都快樂!
文:摘自《心定自在》,大立文創提供 圖:編輯部/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