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藝所使用的漆是漆樹割傷樹皮所流出的乳汁,它是性能優越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漆液是可溶於水亦可溶於油的天然乳化物,讓它的運用可相對地擴展,七千多年前的東方人就開始使用它來保護、妝點器物,漆膜本色是透明的琥珀色,接近東方人的膚色,漆樹分布在東亞地帶,因此漆藝也被公認為東方文化的代表。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曾經出現優秀的匠師與作品,但從未被正視它的藝術表現與價值,卻是非常獨特且具深奧內涵的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更有寬廣的發展空間。
隱居在南投草屯山區的黃麗淑對漆藝的熱情溢於言表:「我很喜歡漆器,很喜歡做漆藝,很喜歡做漆藝研究」。她解釋,自己與漆器的淵源發生在1984年左右,那時的她對漆器、蒔繪之技藝還不甚了解,但看到臺灣省政府從倉庫清出的總督府遺留漆器文物,當下就十分訝異於漆器的精美,也因此深受吸引。之後她曾經跟隨漆藝大師陳火慶鑽研漆藝,赴日本文化財研究所、沖繩工藝指導所研修漆藝,如此不斷研究與精進,今日的黃麗淑已可謂臺灣漆藝、漆器的歷史、文化及相關技法的執牛耳人物。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7期)

「游漆園」創辦宗旨及園名由來有二,一來源自於《史記》卷六十三《老子列傳》附《莊周傳》中指出莊子曾做過漆園的管理員,他在漆園中悟出「人生如夢,夢如人生」的哲學思想;二來取自春秋戰國兩名思想家莊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辯中莊子知魚樂悠游自在的生活美學。正是黃麗淑意欲透過崇尚無為、取材於自然,樂活其中的創作精神。憑藉著這種對生命從容不迫的態度,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所闡述「志於道,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正好道出了她試圖以悠游自在的態度面對創意生活的美意。

黃麗淑結合木、竹、藤、漆等複合媒材,創作主題亦從周邊生活體驗中尋找。由於與生俱來的敏銳觀察力,加上紮實又頂真的傳統技藝和不斷接收國內外訊息,使得黃麗淑的每件作品完工時,總有驚艷的效果出現,再加上不時地追求突破和創新,作品常獲評審團的青睞而得獎。1983年至1989年間,陸續榮獲全省美展美術設計組第38屆優選獎;第40屆基隆巿政府獎,第42、43、44屆連續第一名;於1989年 榮獲「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資格」的殊榮;1991年,榮獲日本石川縣「設計大賽’91石川」銀賞獎;1993年至1996年,每年都榮獲臺灣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民族工藝獎之佳作獎;2000年,榮獲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民族工藝獎其他類三等獎。

2007年,參與「逆境奮起:國姓鄉打造客家文化園區」,教導國姓鄉婦女學習漆器製作。2010年,應邀於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舉辦「黃麗淑的漆藝世界」個展。近年來,連續3年承辦臺灣文化部門與南投縣文化局合辦的「黃麗淑老師漆藝傳習計劃」,並且於2012年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舉辦「蓬萊敘事——黃麗淑漆工藝傳習教育師生聯展」。2014年11月在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介石廳展出「藝起游漆 漆工藝保存者黃麗淑藝師創作特展」。
文:編輯部編整,圖:翁徐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