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信/攝影 長庚生技/提供

獻給神聖的你--楊定博士一專訪(上)


陳德信/攝影 長庚生技/提供
陳德信/攝影 長庚生技/提供

1.這幾年您的著作在台灣都是暢銷排行榜,可否分享您的創作歷程?作品似乎從比較保健類的,轉向創作偏向心靈且形而上呢?您2017年是否還有其他寫作規劃?

  其實整體還是離不開保健,維護健康。一個人心靈不健康,身體也會不健康,這是一體兩面的。

  本來沒規劃要如何寫出這些內容,當初《真原醫》是多年來為了提醒病人疾病所作的補充,後來集中這些問題或是說明,才有《真原醫》,出發點不是為了讀者而特地寫成。《靜坐》也是相同的,集合過去零散的演講,也沒把自己當成是靜坐的老師,當作跟朋友們分享一些心得。經由我女兒把這些集中起來,然後我再補充內容,這書才組合而成。

  宇宙自然會帶著我們走。希望透過這工具,來完成一個更完整的方案。循著維護健康、保健觀念帶給大家,把保健範圍擴大,從身心靈擴大健康的觀念,把這些觀念帶出來。

  寫書,也只是把心得跟大家分享。回頭看,順序也是很自然的,從身體談到心,身心健康後再探討屬於靈性層面的概念(例如哲學和宗教),這也是宇宙的安排。

Lena Young(楊元寧), Spiritual Awakening lenayoung.com 長庚生技/提供
Lena Young(楊元寧), Spiritual Awakening lenayoung.com 長庚生技/提供

  2017年我已經完成《不合理的快樂》,想不到這本書又比《全部的你》、《神聖的你》份量還來得大。主要是有太多的名稱和用詞,需要先拋出來解釋,這部分花上許多篇幅。

  用快樂這題目,因為眾生需要得到快樂。人擁有財富、名譽等,擁有越多卻越來越不快樂,用科學、心理學、物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等學科,然後進入哲學、宗教等靈性的個人體驗來分享。

  接著可能會寫《集體的失憶》。人類如此聰明,但卻忘記我們的根源、來源,到底根源、來源是什麼?再談《未來的人》。或者是《呼吸的科學》,一種古人修行的領域,但從科學和醫學來解釋;另一個由我同事進行,叫做《療效姿勢》。

  但也未必在2017年會寫出來,我們同事沒有刻意安排,我也是許多時候是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像是跑步、發呆時自然地流露出來,再經由我口述表達,剛好同事配合記錄整理。沒有訂定大目標,輕鬆自然而然地進行。

編輯部/攝影
編輯部/攝影

2.書中提到地球現在面臨了危機,是怎樣的危機呢?我們該如何攜手渡過這危機呢?

  有三個層面,第一是生活的步調,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不分年紀的,大家都一樣。步調相當快,網路資訊方便,人類步調從來沒如此快過。人類的腦其實是非常勉強跟著步調變快,原先老天設計人類的腦並不是要短時間面對這麼多觀念、變化。這形成危機,感覺每個人都跟不上節奏。

  第二是不快樂。整體來講,全球各地人們的周遭,很少能見到很自然地快樂的人。而且世界各地憂鬱的人特別嚴重。

  第三是地球環境加速轉變。地球上的人越來越多,人所帶給環境改變的頻率,變得越高越快。感覺地球想翻身,像氣候發生極大變化。這危機下,我認為反而是人類最好的機會,人是擁有最多資訊、資源以及能力,可以在意識上全面地轉變。這樣的轉變,不是靠外在的步調,外力的媒介(資訊資源等),而是朝向內心的我,找到人生真正的目的,這才是大家翻身的大機會。再不做的話,地球也很難永續存在。

  雖然資訊快,步調快,本身也是種邏輯上的分別。我們的腦發達特別快、特別完整,擁有分別的意識。經由這分別的意識,讓我們透過語言、局限的意識,達到極限,落在極限的點上,沒有路可繼續行走。

  我認為大家透過語言跳過去這個極限,在意識上有極大的轉變。從局限跳到永恆,或是無限意識;從個體跳到整體的一體意識。

陳德信/攝影 長庚生技/提供
陳德信/攝影 長庚生技/提供

3.您今年在國父紀念館舉辦2500人的全日共修活動,活動主題「這裡!現在!活出生命全部潛能」。

  另外,去年舉辦的「蛻變重生」全日共修活動,後來風潮音樂發行成一套DVD的作品集,加上以往發行的影音作品,這方面是想傳達何種訊息呢?

  我所講的不是一套理論,而是人生一堂課,本來就是要帶到生活中,才會想舉辦這種大規模活動。我們生命離不開能量場,場離不開共振,透過共振可以把場當成工具。本身就是反映人的潛能無限大,透過整體的共振加上練習,深深體會生命另外一個層面──「在」。

  另外,聚集朋友們用共修的方法,體驗這種大的共振,這機會很寶貴。

  我只是順著宇宙指引一步步做準備,從《真原醫》、《靜坐》、《全部的你》這些描述,帶出來讓大家體會,其實本身就是無限。

  製作成DVD,主要是能量場最有辦法表達的方式便是透過聲音,聲音跟我們肉體最接近,透過聲音轉達,重點不是內容跟資訊,而是聲音的能量。這股能量可以穿透到心,從內在最深的層面到外在的種種形象都可以被穿透。

  後來這些演講活動的DVD,也就是想把人從「動」、「不動」帶到「在」;從「有」帶到「空」、從「雜亂」帶到「寧靜」,最多也只能這樣。不能小看聲音這股能量,過去生命哲學這方面的傳承或分享,大聖人們大多都是透過聲音來轉達,透過聲音把系統留下來。

  《等著你》也是一樣,用另一種方法帶出生命的永恆,當時會做這作品是意識到大家都很悲觀,都是一些負面的想法。何謂生命的永恆?很少人能體會,才會在《你.在嗎?》裏頭帶出來。

  本身是練習的作用,未來舉辦大型的活動不多,希望能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透過呼吸,我們可以共振到生命的內在。同時,可以讓念頭消逝。 長庚生技/提供
透過呼吸,我們可以共振到生命的內在。同時,可以讓念頭消逝。 長庚生技/提供

4.書中提到「每個清醒的受苦都是神聖的」,但在當下心中真的是十分痛苦時,如何把這痛苦或危機轉化成恩典或祝福?

  當我們面對無常的生命,充分理解生命本來就是痛苦、業力組合的。樣樣都是無常,有好、壞,有快樂、痛苦,兩面一體,這就是無常所造出來的現象。

  承認存在一個業力的法,就會把痛苦帶到一個清醒的、醒覺的層面。我們充分理解人受到制約、業力的法,從來沒自由過。去抵抗、反彈也不會有什麼作用,最多只能接受痛苦,將它臣服。頂多讓我們回到被動或是見證者的角色。看見痛苦,不去做任何反彈的動作,人自然就會進入到瞬間。

  書中提到,一個人在痛苦時很難看清楚,反彈都來不及,怎可能跳出來。有個方法,看見自己在反彈、痛苦,知道接受這個反彈、痛苦,接受自己沒辦法忍受,或是自己沒辦法不反彈,這樣才可能試著踩煞車。

  書中還有提到,或許這反彈、痛苦太極端,可以把痛苦交給上帝、佛陀,也就是交給自己的生命,乃至於整個宇宙。誠懇地祈求讓痛苦被帶走,就能夠讓自己安定下來,不要小看這動作。

  假如這樣還做不到,書中還有提到,以個人經驗為主,讓自己沉浸體會那份痛苦,當作奉獻的精神,去幫忙承擔他人的痛苦,這也是一種解答方法。

  不管如何,這幾個方法最後還是讓一個人回頭面對痛苦,只是成為一個被動的見證者,看著這些痛苦的無常,讓人了解到一切還是制約,是業力所帶來的。

  一個人要解脫,首先得先跳出來,不去反彈這個制約,自身就是解答的方法。

佛祖心採訪團隊 王大綱文字整理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