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修行是我最大的願望,別無選擇,未出家前廣植福田,到佛寺培養福報,聽經聞法,閱覽經典,又在三寶前發出修行之願,今天能夠出家成就,就是發願的成就,有願必成。
發願有多層的意義,大略而言有五種,何等為五?敘述如下:一、目標之義。二、希望之義。三、歸宿之義。四、力量之義。五、因果之義。
一、目標之義
修行者也好,社會上的人士也好,有學佛無學佛都好,我們要完成一件事,只要懇切的發願,依願而實踐,必定會如我們的願,如果不發願,就等於沒有目標可循可依,既無目標可依可循,怎麼能夠實踐我們理想呢?豈不是盲衝直撞,沒有方向,沒有軌道可著手!如何成就我們的事業呢?所以,每當我們發願之際,當下就具備有目標的含義。
二、希望之義
發願當下,就已具足希望的含義,何以得知?因為發願當下就是希望能達成目的地,希望願的順利,有希望做起事情才有意義,假使活在世間,沒有一點希望,豈不是得過且過,行屍走肉,虛度光陰嗎?所以說,當人要有希望,沒有希望,活等於沒有活,因希望而活,沒希望亦等於人生交了白卷一張,空空洞洞來人間,又空空洞洞離開人間。
人活在世界,若充滿了希望,他的生命是富裕的,光明的,乃至充滿活力的世界,所以我們說,當發願情況之下,已具足希望的含義。
三、歸宿之義
發願當下,已具足歸宿之含義,何以故?因為在發願之際,我們了知發此願是為達成究竟圓滿,此究竟圓滿就是歸宿之義。
比方說:我發願要成佛,乃至度眾生。結果我依願而行,最後終極確實如我所願,到達彼岸,這個彼岸就是歸宿的真義,是故,發願的當下,已具足歸宿的含義。
四、力量之義
發願當下,已具足力量之含義,何以得知?因為在發願當下,有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們,這股無形精神力就是發願而來的,使得我們的作為能得心應手,從中無所障礙,能逐漸突破我們的順逆之境,這一連串的作為,當下就是力量的法力在推動。
那麼,力量從何而來呢?要知道,力量從發願而來,是故,每當發願之際,即已具足力量之要素。
五、因果之義
當發願之際,即已具足因果之含義,如何而說呢?因為發願當下,固然是因的開始,何嘗不是要成就果的來臨呢?我們要正見因中有果,果中有因的真諦,才能如實理念因果的定律。
換句話說,因是理,果是事的圓滿;無因不成果,也就是無理不成事,事由理生;同樣的理由,無果不成因,果從因中來,也就是無事不生理。
因與果是息息相關,不相捨離,如影隨形,始終在一起,無有距離。那麼,因果從何而來呢?就是從發願而來,起心動念就是因,起心動念的成就即是果,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而來,同時起心動念就是因與果的推動與延續,若圓滿因果的過程,即是發願圓滿過程。所以,我們說,發願當下就已具足因果之含義。
我出家之前天天發願,發願就能產生莫大的力量、目標、希望、因果、歸宿,因為每天發願,在八識田中每天種下出家的力量、目標、希望、因果、歸宿哩!
到因緣成熟之際,不想出家也得出家,因為整顆心都是出家的因緣種子,這無形強而有力的出家意志,就會自然帶動我們出家修行,諸位同參!你們說是嗎?
出家也必須具備無量劫所種的善根,以及今生所廣植的善根,兩者相輔相成,達到出家條件的成熟。
高僧大德云:「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因此,我們在學佛的歷程,要多種福田,多植善根,培福培慧,以促成將後出家的資糧!
諸位同參們!善根有深厚與淺薄之分,善根有強與弱之分,善根有多世與少世之分,善根有早成熟與慢成熟之分。
因此,在人生的過程,經歷一切酸甜苦辣,歷盡滄桑,有些人早覺悟,有些人遲遲才覺悟,甚至一生都不能覺悟,有些人一旦覺悟,當下就衝得快,萬緣放下,如野馬般的奔馳;但也有一些人進一步,又退一步,進退不定,不能提起勇猛精進之心。
嗚呼!無常迅速,一氣不來便成隔世,生死業海至深無盡,一墮三塗萬劫難復,吾人何幸而得人身,又何幸而獲聞正法,今生不辦好生死大事,更待何生度此生死呢?
所以,我們要趁此善根好好進修,勿怠勿忽,雜阿含經比喻世間有四等馬,四等馬比喻四等善根,何為四等馬呢?分別如下:
四馬警喻:一等、顧見鞭影而馳。二等、鞭著毛尾而馳。三等、鞭杖小侵而馳。四等、鐵椎刺傷著路。
一等、顧見鞭影而馳
第一等馬,看見主人手拿鞭影,不待鞭打,就知道被打是很疼痛的,因此,就知道往前驅馳。比喻一等善根的人,看見別人受苦受難,自己不必受苦難,當下就知道人生無常,時勢變遷之速,自然善根流露,就知道修行,為證悟菩提而努力。這是第一等馬來比喻第一等善根之人。
二等、鞭著毛尾而馳
第二等馬,看見主人手拿鞭影,還不知道要被打,一定要馬鞭輕著毛尾,才知道被打是疼痛的,因此,才肯往前奔馳。比喻二等善根的人,看見別人受一切苦難,不但不能覺悟,還須要受點芝麻之苦才能覺悟,因覺悟再修行。這是第二馬來喻第二等善根之人。
三等、鞭杖小侵而馳
等三等馬,看見主人手拿鞭影,不但不知被打,而且馬鞭輕著毛尾也不走,要小小一鞭打,有疼痛的滋味,才肯往前奔馳。比喻三等善根之人,看見別人受盡苦難,不但不覺悟,而且自己也曾經受點小苦,也還是不覺悟,要到達受苦之際有滋味,才能覺悟人生之苦,因而發心修行。 這是第三等馬比喻第三等善根之人。
四等、鐵椎刺傷著路
第四等馬,看見主人手拿鞭影,不但不知被打,還當作沒有一回事,不但馬鞭輕著毛尾不走動,而且鞭杖小侵也不走,非要鐵椎刺骨傷身,方肯奔馳。比喻四等善根之人,看見別人受盡一切苦難,非但不能自覺,而且自己也受了小苦,也還是無法覺悟,甚至再加點苦難,還是不能覺悟,一定要到苦不堪言,痛苦萬千,走投無路之時,才能漸清醒過來,善根才一一的流露,因流露才日益踏入修行的階段。這是第四等馬來比喻第四等善根之人。
學佛之人對自已的環境、本身、和佛法,應有這幾點警愓與自覺。古德常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
如果學佛有這種心境,看見他人死,自己的心熱如火,而不是熱他人,看看早晚輪到我;這是多麼能夠自覺,能夠迴光返照的一面寶鏡,又何嘗不是一匹第一等的良馬!又何嘗不是第一等善根人也!
《涅槃經》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在六道輪迴不息的我們,應該省思當人的可貴,不得任意捨棄難得的今生,若捨此身,思復為人,如高山頂上,胡亂垂線,而穿針孔;亦如大海浮木,盲龜伸頭,欲出板洞,其機緣之數,寥寥無幾!
且一旦墮於餘道,學佛就困難了,不論天鬼地獄,壽命都非常的久遠;即使墮入畜牲道,壽數雖較短促,卻恐輾轉多生,始終難以見佛聞法。
如舍利弗在祇園精舍看見一隻螞蟻,已經過七尊佛之久,至今九十一劫,仍受蟻身,不得解脫。
《梵網經》云:「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夜即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徒設疲勞,後生深悔。」 摘自報佛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