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博物館盼靈性覺醒共創生態永續世代
在全球各地舉辦的跨宗教「回佛對談」,今年邁入第18場,並回到台灣,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登場,以「生態永續到底有沒有解方?」主題,邀請台灣、日本、馬來西亞、巴林等25位重量級講者,展開靈性與科學的對話,獲得宗教界、學術界及關心生態環境民眾熱烈迴響!透過4場專題演講、8場對談,取得生態永續解方,最終要回歸人性覺醒的共識,期盼宗教及科學跨界攜手,創造下一個永續世代。
位於新北市永和區的世界宗教博物館,自2001年創立以來,提供各宗教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平台;本著尊重、包容、博愛理念,2002年開始以佛教和平圓融精神,於全球11個國家展開一系列跨宗教的「回佛對談」,在宗教界受到矚目。今年的第18場回佛對談,由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主辦,生命和平大學協辦,展開兩天的跨宗教、跨領域對談。
宗教百千法門 以靈性相互連結
「唯有靈性覺醒,才能認知萬物都具有靈性。」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在開幕演講中剖析目前面臨的生態危機,並呼籲從覺醒內在的靈性做起,體認萬物與人類是平等的夥伴關係,彼此是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生命共同體,才能夠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分享生命滋長的共同成果。
心道法師認為,宗教做為大眾靈性的連結者和守護者,更有責任連結宗教靈性和生態靈性,期盼宗教界聯合起來,讓每個人回到本有的原靈,覺醒大眾共同的靈性之愛,連結各領域的智慧和力量,善用科技專業造福人類。這兩天透過研討和交流,希望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激盪出大家的智慧和洞見,形成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實踐方案,為生態永續和人類未來尋得解方,同願同行共創生態奇蹟!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馬幼娟介紹「回佛對談」的淵源及歷史,她表示,這次對談拉回台北,以心道法師創辦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做為主場,並由館方研究人員自行籌劃與策展,從設定主題、各場次議題、國內國外跨界跨領域的講者邀約等,試圖以「信仰」與「科學」兩個面向,尋求「生態永續」解方的對話與可能。她也提問,當人們願意懷抱謙卑、敬畏的心,接受「永恆之光存在萬物」的事實,生態永續才有機會找到治標也治本的解方。
4場演講 8 場對談 激盪生態火花
圍繞「如何讓地球永續運行」的課題,第18場回佛對談的子題豐富多元,內容深具啟發性。對談首日從宏觀視角深入探討科技發展與環境變遷帶來的生存挑戰,並探究宗教如何在這些議題上,提供倫理及靈性的支持。包括:人類演化與生態共生、氣候變遷中的宗教回響、環境倫理與宗教責任、來自生態的聲音等。
第2天轉向實務層面,重點探討如何透過宗教行動和生活智慧促進生態永續,同時借助具體案例,尋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日常實踐方法。包括:共生之道、環境議題中遺忘的聲音、從信仰找尋永續生活的可能、與自然共處的生活法則等。與會的宗教代表、學者專家從不同面向交流,探討生態永續到底有沒有解方?能為地球、為自己做出什麼更具體的行動?每一子題內容,不論嚴肅或詼諧,有的發人深省、當頭棒喝,有的數據怵目驚心,但更多的是希望人人能量滿滿,充滿希望。
來自馬來西亞的講者阿齊桑教授上台分享,她以感恩、慈悲、愛,讚美這次的回佛對談,讓不同的聲音被聽見,意義非凡。她並邀請心道法師參加馬來亞大學文明對話中心(Centre For Civilisational Dialogue)在2025年舉辦的跨領域論壇。
世界宗教博物館文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