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生於烽火動盪的緬甸,自幼看盡戰爭無情的殺戮、對生態造成的破壞,也在貧困流離中,深刻體會教育翻轉命運的重要性,同時關注生命和平以及生態存續的問題。
1984年,心道法師在福隆建立靈鷲山無生道場,41年來,以「慈悲與禪」為宗風,發展各項志業,無論是弘法利生、慈善關懷、教育傳承、文化交流,靈鷲山四眾弟子們,在心道法師的教誨引領下,持續為社會帶來正向能量。
心道法師不僅以禪修引導人們靈性覺醒、保持自性光明,更注重人與自然生態的平衡。來到靈鷲山無生道場,可以見到依山勢而建的寺院建築、接近原始自然的植被,與豐富的蟲鳥走獸生態,儼然一座靈性即生態的道場,身處其中,能深刻體會到與自然萬物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自在與寧靜。
禪修找回自性 慈悲愛護生態
心道法師說,靈鷲山的理念與使命,就是走「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菩薩道,用不變的菩提心走向菩薩道、走向人群,讓善的循環連接在一起,共善共好,一同走向世界和平、尊重生態的生命,除了透過禪修,在寧靜中找回自己的靈性、意識到自己與萬物同為地球上的一分子,發慈悲菩提心,愛護生態。
他也強調,世界是以萬物為主,並非以人為主;人類與萬物是夥伴關係,而不是掠奪的關係,於是心道法師提倡「尊重物種存在的價值、包容彼此生存的空間、共同成就分享的世界。」的靈性即生態理念。
宗教百千法門 以靈性相互連結
2001年創立的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心道法師重要的志業之一,提供各宗教和平對話、溝通交流的平台,將宗教連結起來。心道法師認為,世界上的宗教信仰的核心其實是一樣,只是文化與信仰的方式不同,各宗教有共同的「原靈」,彼此都認同「靈性」的存在,「靈性」即是各宗教的連結點,不同宗教中的靈性連結起來,就是共同的靈性。
在生態中也有靈性,心道法師提到,靈性即生態,靈性是生態轉換的。地、水、火、風、空、識,形成了我們所生存的生態環境及整個宇宙,而生態環境也提供了我們生活所需的一切資源。當其中的「識」是正向的、健康的,將會帶來建設性;然而當「識」傾向邪惡、慾望、貪婪等惡知識,也將造成破壞,在佛教中是貪、瞋、癡、慢、疑的「五毒」,也就是基督教中的撒旦。惡知識將無止盡地破壞、剝奪生態資源;要讓生態健康,就必須將我們的「識」轉換清淨,也就是守五戒,淨化我們的「識」。
以反戰、和平共同守護生態
長久以來,心道法師為了推廣「靈性即生態」的理念,長年奔走國際,呼籲「靈性即生態」的重要性,要守護生態,就必須避免戰爭。心道法師認為,戰爭與核彈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足以毀滅世界,也造成自我滅亡,是一種愚癡。
面對當今的世界局勢,人類長久以來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造成氣候變遷,四季失常;而國際戰爭四起,不僅造成無數傷亡,自然生態也遭受波及,我們所生存的環境開始失衡,加上近年的疫情衝擊全球,無一不讓人心惶恐畏懼、忐忑不安,心道法師不斷提醒弟子們,只要堅定地跟著佛的道路走,就能生生世世安定。
理念化為具體行動 實踐於日常生活
除了永續菩提善業,心道法師提醒,生態的價值,是人類存活的關鍵,人類想要長久存活,就需要眾人的覺醒。他在緬甸成立的生命和平大學,就是希望透過教育,讓人理解靈性生態的價值,不再無知地破壞生態。
生命和平大學的理念不僅是學識道理的傳授,更期望讓人在課程結束後,將靈性生態的理念化作具體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實際地為挽救生態危機盡一份心力,生態永續,人類才能永續。
心道法師期勉四眾弟子,在學習佛法的道路上精進不懈,切忌朝三暮四、半途而廢;轉識成智,成為善業、成為佛陀,才是佛教的重心。更期望撒下更多佛法的種子,接引更多人一同走在這條成佛大道上,讓慈悲善念布滿人間,共同消弭生態的危機,為地球的未來帶來希望。
靈鷲山佛教教團文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