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法如來 黃映蒲/創作.提供
不過,內心一接觸到外境,就會立刻生起一種合心意、或不合心意的感受。遇到合心意的感受,馬上生起「能不能再給我一點」的念頭?得不到所需要的,就開始瞋恨。
在日常生活裡頭,六根受第七意識的影響而貪求外界,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但日日追求成了習慣,內心動不動就會現起妄念。要能夠降伏這種妄念,最根本、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用「我空觀」︱︱透過「照見五蘊皆空」來破除第七意識。
但是,在理性上的空性智慧還未成就前,不得已只好先從現象界、事相上來用功。也就是先用種種方法來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如此一來,用這種持戒念佛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少看、少聽、少講、少做,煩惱自然就少。
禪修童子 葉佳讓佛雕藝術工作室/提供
集中心意、降伏煩惱的過程
提醒一點,當我們修行時,必須同時「持戒、修定、觀慧」,三者相輔相成,原則上以「持戒」為先。因為能夠不侵犯別人,心裡頭就不會有後悔、慚愧、內疚、懊惱、熱惱的心情,就容易入定。這就是為什麼修禪定要先持戒的原因。相反地,如果用心修持禪定,也會使我們的心裡頭不會激動、衝動,所以行為上自然如法,合乎戒律。
有了定力就能克制內心的煩惱,行為上可以很清淨。言行舉止有了定力後,起心動念時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知道是善或惡、是清淨或雜染,更可以對煩惱防微杜漸。這堂課就讓大家明白「九住心」,避免以後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在參禪還是在修定,也不明白自己修禪定的進度。
潺意—禪意 天采工坊.李鐸/繪.提供
一、內住
修定有一定的層次,首先要下定決心選擇一個所緣境,能夠專注,原本六根對六塵都是向外,這個叫放心,把心統統放出去了,所以常常起妄念,不能安心。開始修禪定就要攝心守意,這個時候只要你安住一個所緣境,守住這個所緣境,這個心向內,不再受六根對六塵向外,所以這叫「內住」,這是第一個階段。
二、續住
內住當然一下子不能很習慣,就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住到一個新的房子,可能一下子不能適應周邊環境,所以妄念還是難免的。只要是妄念一生起,發現到現在是在修定,又把它帶回來,心外散就把它帶回來。就像牧牛的,牛吃到別人的五穀稻子,就把繩子頓了一下,把牠拉回來,若不稍加注意,牛又到別人田裡吃一些農作物,等你發現了又把牠帶回來。這個時候就是續住,是心雖然有外散,但是警覺的時候又把他帶回來,連續這樣子叫「續住」。
渡江達摩 盛凡鎏金佛像/提供
三、安住
自己觀察所緣境,譬如算呼吸,你有沒有算到其他的妄念去,發現了再把它慢慢拉回來。當我們訓練牛、訓練馬時,牠們會慢慢被馴服,甚至可能也分辨得出哪些是農人的農作物,所以也就乖乖地不亂闖。但有時候偶爾就像人一樣容易起貪欲心,對喜歡吃的東西擺在旁邊不吃它實在難以忍受,所以偶爾還會偷吃人家的農作物,那麼再把牠帶回來。不過這次比較能夠適應了,時間久了,左右鄰居認識了,環境熟悉了,就比較安心,這叫「安住」。儘管這個階段的念頭難免會外散,卻很容易警覺到,知道要馬上回來,不會離開所緣境很遠。
四、近住
比如說你看到喜歡吃的東西、看到自己最喜歡的人,一下子情愛衝動起來,但是因為有修禪定,定力現起,就馬上知道不能衝動。對照顧所緣境,能提起正念,這個時候跟所緣境就很靠近了。不能說沒有妄念現起,但是都在這個附近,所以叫「近住」。從內住、續住、安住到近住,都是要不斷地下功夫,日以繼夜地精進才行。
釋迦牟尼佛 鄭紫玉/繪.提供
修禪定一定要精進,如同母雞孵蛋,不能讓雞蛋變涼了、變冷了,長時間保持溫暖度,才能孵出小雞。精進就是這樣綿綿密密、隨時隨地提起正念。在禪堂打坐就是要訓練大家培養這種功力,以後離開禪堂,在日常生活遇到境界,馬上能夠回觀反照到所緣境上,有這樣的功夫就是近住,也就能夠降伏煩惱了。
摘自《心定自在:結合禪修的情緒管理11堂課》 大立文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