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事節選(三)

到了我這個年齡,聽人講話,最大的反感就是「不認錯」,不認錯的理由很多,比方開會遲到,他卻說我沒錯,因為路上塞車、天氣不佳、出門時剛好電話來、有客人、事忙……又好比問:「你吃過飯沒?」只要回答一句:「沒有吃過。」

這麼簡單,但是他卻說:「哎呀!好忙喔!早上起床後就到什麼地方去,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所以還沒有吃飯。」這表示理由太多。因此,人生要進步,必須懂得「認錯」,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先生,做錯而認錯,全國不都原諒他了嗎?

白天工作,晚上家裡的人都睡了,太太才回來。先生就罵太太:「人死了喔!到現在才回來!」假如太太不認錯,就開始責備丈夫不懂得體諒,然後丈夫又再回罵:「到哪裡去、豈有此理、這麼遲才回來……」也就沒完沒了了。所以,處眾、居家、生活能認錯,必定會增加道德。

能受委屈、能受冤枉、能受挫折,能受侮辱。釋迦牟尼佛曾說,提婆達多成就了他的佛道。因此,不能承受挫折、打擊,哪裡能成功?做人要學習的很多,學習接受的力量、容忍的力量,力量很重要啊!

觀世音菩薩現靈香天菩薩像 李文武/創作.提供

別人做好事,說好話,不要嫉妒,要心存善美。人有個奇怪的陋習,凡事總見不得人好,人家說好話、做好事,總想要破壞他;那個人發財了,不但不恭喜,還要想:「這個傢伙,怎麼可能會發財?大概是貪汙吧!」這種不隨喜讚歎的陋習,佛光人不應該有。

給人一些餘地、留有空間,才能適時善用。無論是夫妻、朋友之間,甚至是佣人、部下,做主管、長官的要能恭敬他們,他們才會更用心地幫助你。能「給」,才是富有。給人才是富有,所謂「捨得、捨得」,能「捨」才有「得」。

藥師佛 觀凝/繪.提供

只問是非,不問利害。一個國家、一個家庭,不計較是非,只講個人利害,是很可怕的。去除私有的觀念,把自己付予公理、公義、公有。人就是因為自私,所以才有煩惱,因此,私心斷一分,公義就會多一分。

八千里路雲和月,生涯中,要有托缽行腳的經驗。經常托缽行腳,參拜道場、旅行、到處訪師尋道。身邊的物品,在一生中,應該有一至二次全部送給人。我想,這個不容易做到啊!好不容易聚集的財產、房屋、土地,要我一下子全部都送給人,這實在不容易。不過,從小練習,以後就容易做到。我二十歲離開焦山佛學院的時候,覺得東西帶走很麻煩,我就說:「各位同學,我所有的東西就隨緣送給你們了。」確實不帶東西比較輕鬆,帶了走反而很沉重。因為我能捨給人,所以覺得沒有負擔、沒有不方便。

天地寬 琉園/提供
迎春納福 何淑華佛畫紙雕/創作.提供

從大陸到台灣也是一樣,被單、枕頭全都送給了出家同學,只帶了一張身分證到台灣,但是我也沒有感覺到少了什麼東西,沒有感覺到不方便。所以,一直到現在,我無論到哪裡,不整理行李,兩袖一搖就上飛機了。好比這一次到洛杉磯,甚至在日本本栖寺住了一個禮拜,一共也只有三個位子,一個位子就是椅子上,時間最多,第二是床鋪,第三就是淨房,就連美麗的本栖湖我也沒去看。其實,方寸之間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無論到哪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

你們各位過的是在家生活,當然要從「有」的生活上去計較,不過,有也未必很大、很多,「有」是有限有量,而我們出家人則是從「無」的上面去做,我回憶這一生所做的事情,也都是從無到有。

有人常常問我:「事業如何做起?」我說:「從『無』開始。」能幹的人,無中生有,空中生妙有;能力不足的人,把有做到都沒有了。所以把東西送給人,你不要認為這不容易做到就不做,倘若能做到的話,你就擁有更多了。好比我現在走遍全世界,你說我會沒有嗎?所以,不要而有,無中生有,妙不可言!

《人生百事》一百條,雖然難做到,但是要學習。大家有什麼話跟我講嗎?

提問:我來自瑞士佛光山,經常會在大街上看到乞討的人,甚至還有丐幫,對此,應該捐或不捐,不捐又覺得沒做布施。我該怎麼選擇呢?

大師:布施是六度法門中的第一個。世間的宗教都在倡導「布施」,這是「世間法」,但是有了般若的布施,就叫做「出世間法」。做什麼事情,尤其是布施,要先開智慧的眼睛,否則布施不當,不但不如法,而且沒有功德。有些信徒或許會想:「錢進山門,福歸施主」。也不管是做什麼布施了,甚至曾經聽過一句話:「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其實,這句話不見得正確,你何不做有智慧的布施呢?以我個人來說,只要合乎善的、真的、好的,萬金能捨;不合理的、不對的,我是一錢不捨。好比天主教在屏東建一座修道院,我捐助它五百萬,把天主教的建設視同我建寺廟一樣。

騎龍觀世音菩薩 紙本 柯思名/繪.提供

最近出版《星雲模式》的稿費,我也把它捐給了《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你可能會問:「別人有電台、有報紙,也很窮啊!你為什麼不捐呢?」因為我知道《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比較窮也比較善,所以就捐給了他們。說到布施,最好的、最清淨的施捨不容易,甚至戒律,統統要持得圓滿也不容易,因此要做比較。《人生百事》也不是要你們人人都能做得到,不過,偶爾看一看,也能做為你們進步的參考。不要求你們天天看,能一個月看一次,也會有收穫,即使做不到,心嚮往之也很好。

摘自《歡喜人間》,星雲大師著,佛光文化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