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印度佛學院-大樹下的課堂(上)

 

 

洪昭賢/繪 香海文化/提供

佛學院的誕生

Q印度佛學院的創建過程?

院長:正式成立的時間是1999年。

1992年星雲大師曾受邀到印度拉達克,參與禪修中心落成啟用典禮。拉達克地區是個佛教種族,當地雖然沒有很正統佛學教育,可是人都很單純、質樸。當時大師看到印度佛教的發展,承諾之後每年從印度挑選一些優秀學生到台灣或是到西來大學受教育。大概19931994年開始陸續送一批印度小孩到台灣叢林學院,有些是在印度接受短期中文訓練之後,才到台灣受教育。

這算是印度佛學院的前身。

1998年佛光山在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那年戒會意義重大,因為南傳佛教已無比丘尼僧團,藏傳也不承認女眾的地位。大師發願到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有其歷史意義,目的是恢復女眾僧團,我也是那年在菩提迦耶受戒。

印度佛學院上課   陳菽蓁/提供

1999年才在加爾各答正式成立辦學,後來佛學院學生增多,場地不敷使用。曾經借其他寺院、信徒住家辦學,也曾經到菩提迦耶,住在別人寺院之中,都不是我們自己的地方。

大概直到2004年因緣成熟買到一塊地,才開始建設。雖然過程中我們不斷地遷徙,但秉承著「以教育培養人才」的理念辦學。至2005年在菩提迦耶買地,決定要建設的時候,便把佛學院搬遷到菩提迦耶,正好遇到南亞大海嘯,在這因緣下開始辦育幼院,幫助一些家庭功能失衡,或是沒辦法受教育的小孩。

拿到「制服」的孩子們 香海文化/提供

2007年開始動土,興建佛學院和育幼院與辦學是兩者並行,工程大概直到2013年底完竣。從1999年到2013年,印度佛學院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從2005年到2013年,辦理育幼院也有一段時間。當工程竣工同時我們思考著還能為當地做些什麼事情?印度佛學院沿革大致是如此。

20146月下旬,每週日下午利用課餘走入村莊,推動「大樹下」教學專案,除教導基本的母語識字外,並以「三好」為核心課程,從小培養正確觀念。

 

院內生活與課程規劃

Q佛學院和伽耶育幼院的院生如何運用所學教導孩子們呢?

院長:不管在佛學院或育幼院體系,她們本身就住在寺院內,所以生活教育是在院內。除了白天育幼院的小孩出去上學之外,整個生活都在育幼院裡面,因此她們生活課程要做調整。

她們必須分擔寺院內的公務,早上起床幫忙煮飯、參與寺院打掃、佛堂香燈工作,基本上所有工作她們都有參與。

除了這些課程之外,印度的學校教育缺乏教授倫理道德,這部分必須幫她們額外安排,補足學校沒有的課程。也因為她們住在寺院,跟著師父們熏習,學習到大師的理念以及人間佛教的精神。

當她們到村莊教小孩上課時,課程規劃理念除了識字課程,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推動「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價值是普遍能夠被認同,不讓村民感覺到是來改變他們的信仰。我們先教育院內的學生,再由學生們教導村莊小孩。

 

本社編輯部同仁於專訪後與佛光山《大樹下》作者群合影前排()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 印度佛學院院長妙軒法師、() 作者陳菽蓁師姐;(左二) 主編賴瀅如師姐、(右二) 繪圖作者洪昭賢師姐。 吳京翰/攝影

Q院內學生大概有幾位呢?

院長:佛學院16、育幼院16,現在總共32位。從小培養她們服務他人的精神,長大之後不會忘記這段歷程。將來不管她們未來如何安排,我們相信她們會將人間佛教帶出去,那是種從小就歷練、習慣的精神。

佛學院是教育體系,育幼院是慈善體系,可是同時也在教育體系之下。很重要的一點,培養她們「獨立、思考」,很多事情必須放手讓她們執行。像大樹下所有的課程,都是她們自己規劃。她們自己要學習如何規劃課程、自己的時間,以及培養她們的耐力,才有體力支撐這些事情。

班級分為大、小二班,是以孩子學習程度區分,不強調以年齡做限制,班級調整相當彈性,依孩子需求配合。大、小二班也還有細分程度,像是自我閱讀,同樣大班的孩子,有些仍需要有姊姊陪同伴讀,這部分就會安排其他課程加強。

育幼院的孩子未來是否會出家,一來是她們自己決定,二來我們也有考核機制,必須要本身意願以及是否適合才能出家。畢竟佛學院是女眾道場,比丘尼受到的限制比較多,尤其比丘尼只有一次出家機會,需要更深思熟慮之後才妥當。

佛祖心編輯團隊採訪,王大綱文字整理。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