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慈濟四大志業已成,說法的因緣成熟,是故對眾講解《法華經》。期待人人聽法入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珍惜道場空間,用心守護靜思法脈,接引更多人力行慈濟宗門。
要掌握正確的精神理念,當聞法者、說法者與傳法者。說法、傳法,不能只在名相上鑽牛角尖,要用心觀察世間相,從中體會法理,與人間事相融合,才是實用的法。
我把慈濟志業當成自己的骨髓,不斷對大家說法、傳遞法髓,希望人人將法銘刻於心,面對複雜的人間事,才能有「法」應對。
諸佛菩薩覺悟成道、解脫六道輪迴,何苦再來濁惡的人間?只因不忍眾生受苦難,故以大慈悲心為眾生帶路、以大智慧力鼓舞大眾向前行,「應去應度」,就是菩薩的使命。不斷聞法、說法、傳法,多聽、多講、多引導,讓世間得法受益且能傳法的人愈來愈多,才能「應去應度」苦難迷茫的眾生。
人人都有如菩薩一般、憫念眾生的慈悲心性;也有如佛一般、清淨無染的菩提本覺。學佛者要用心聞法,也要說法、傳法。用直心聽法,安然行走菩提大道;用圓融心說法,接引他人同行菩薩道。
萬法含「藏」於人人清淨真如的本性中,就如「雲端科技」無形無相,卻能保存大量文字、影音資料,只要透過適當的應用程式,就能將「無」變成「有」,隨時抽用。「如來藏」亦同,法就藏在意識之中,可以超越時空,隨時運用。
一心歸於法,世間無不是道理、無不是法。散之則應萬事,斂之而成一念。心念與事物會合為一,一切都在一念間。一念心,可成就道業,也可生生世世拖累我們。
聽佛宣講《法華經》時有四眾,我們無法當「發起眾」及「影響眾」,起碼也要努力成為「當機眾」或「結緣眾」,前者是堪得接受大法的人,也是佛陀想要傳法之人;後者雖聽經無證無悟,但利益在未來,因為已結見佛聞法之緣。
推行大乘法之難,難在眾生的心態,知而不識,識而不行,道心不堅定,行菩薩道的熱情也容易因故消退,在這條長路走久而起懈怠心。
幾十年來帶著大家做慈濟,對著大家講佛法,不知聽法入心者究竟有幾人?一陣無明風起,就像大風吹稻穀,空心之穀就會飛走。面對風雨考驗,可以看出人性的真、凡夫的迷,師父不捨放棄任何一位弟子,期望大家提高虔誠、穩定道心。
用心修學並弘傳靜思法脈,傳法者出聲說法,聞法者從耳根受法、將法收入心中,再向人間廣傳善法。
團體中的每一人,時時都要有法在心,才能調伏心欲與惡念。一個人改變心態向善,能影響許多人朝正向前;反之,人心趨向惡念,世間的災厄、苦難將不斷發生。但願全球慈濟人用心傳法,讓正法住世,代代傳續,減少人間苦痛。
摘自《行願半世紀:證嚴法師與慈濟》,潘煊編著,天下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