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一封電郵,是以前教過的學生寄來的,主旨欄上寫著「拜冠狀病毒之賜」。我看了很驚訝,病毒只會帶來瘟疫和死亡,哪會賜什麼好東西?
原來,她透過這次居家避疫,找回了家的溫暖。
她說從國二起就沒有在家吃過一頓飯,每天放學都直接去南陽街的補習班補習,晚餐都是隨便打發掉。上了大學之後,更是幾乎不在家吃飯。
您曾在上記憶的課時說,嗅覺是五種感官中,唯一不經過視丘這個中途站的感官,所以人對飲食的記憶特別深刻久遠。您說留學生在國外,最想念的就是母親燒的菜,我那時還覺得很奇怪,因為我一點也記不得母親的味道是什麼,直到這次新冠病毒爆發。
我外婆來臺灣過年後,因疫情回不去香港。她便在家每天燒不同的菜給我們吃,我媽也重新穿上圍裙下廚,現在每天下班就在想,今晚會有什麼好吃的?我爸也因為沒有應酬,開始在家吃飯了。我覺得全家一起吃飯的感覺非常好,我想,那就是家的感覺,就是您說的「媽媽的味道」。
我昨天無聊,看到老電影《真善美》中崔普上校(Captain Von Trapp)對瑪莉亞說「I don’t know my children」(我不了解我的孩子)時,非常有感。
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我也不了解我的家人,對他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反正就是在一個屋簷下生活,各人做各人的事。現在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看電視,甚至一起聊天(我從國中起就跟父母無話可說)。
說實在的,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反而擔心疫情過後,我們又會回到從前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我覺得我的人生應該算很幸福的,不知道為什麼以前總是那麼不快樂……
看了信,我終於了解為什麼跟學生談到我們這一輩對父母和國家民族的感情時,他們無法起共鳴了。原來他們缺乏我們當年全家一起胼手胝足,從貧困走出來的革命情感,我們看到父母的辛勞,感受到手足血濃於水的溫情,我們擁有共同的回憶。
現在不同了,當我們抱怨他們自我中心、凡事不會替別人想時……我們忘記我們給他們的生活裡就只有智育—每天去補習班為考上名校做準備,我們沒有讓他們感到父母的愛、手足之情,他們感受到的充其量是責任、是義務。因此金錢和長照就取代了晨昏定省,只是我們要的不是外傭推著去公園晒太陽,我們要的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而這成為父母和子女都不快樂的原因。
感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太多父母不知道子女心中在想什麼,子女也不知道父母的生活習慣和喜好。工業社會快速的步調使我們沒有機會停下來享受我們的生活。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天下事本來就是「安危相易,禍福相生」,這次真的拜新冠病毒之賜,給我們一個重新檢視生活的機會。
很高興這個學生能從疫禍中,找到家庭和樂之福來。
避疫的意外收穫
新冠肺炎使大家都不敢去餐廳用餐,可是人一定要吃飯,無可奈何,只好回家自己燒飯,意外落實了政府曾大力鼓吹的「爸爸回家吃晚飯」運動。
但人是群居的動物,飽食之餘,還需要朋友。尤其,說話是活化大腦最好的方式。腦造影實驗發現,人在說話時,大腦多部位的血流量增大:不但先要知道想說什麼(意念),負責發聲的舌頭嘴脣還得配合,把聲音說出來,前額葉皮質更要活化以確定沒有把話說錯。美國很多養老院都鼓勵老人說話唱歌來刺激他們的大腦,防止阿茲海默症。所以在疫情中,我們雖然不能在外面吃飯,幾個好友仍然每人煮一道菜,輪流在家裡聚餐,維繫友情。
居家避疫兩個多月下來,我發現很多夫妻和親子的關係都改善了:過去大家忙,沒有時間溝通,時值疫情嚴峻,學校延後開學,大人又不能回大陸去工作,電影院是密閉空間不准去,家人長時間窩在一起,過去常聽到「我都不知道你每天在幹什麼」,現在知道了。其實,最好的溝通就是面對面說話,哪怕吵架也比冷戰好。
孩子呢,也學會了做家事。以往孩子多半只管念書,不管其他,一向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寒假變長後,每天無所事事,大人不免教些淘米煮飯、洗衣拖地等家事,減少了一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媽寶。
孩子也因大人聚餐之故,學了些待客的禮貌:以往即使是通家之好,也很少看到孩子,他們不是去打球、看電影,就是去找朋友不在家。現在大型公共場所不准去,又沒學校或補習班可上,沒處躲時,只好出來打招呼。一些生活上的壞習慣,比如把喜歡的菜端到自己面前,或全部挾入自己碗中;大人還未坐定,孩子先坐下動筷的情形也沒有了。大人還會教導孩子,客人入座的順序很重要,一定要先請年高德劭的入座,弄錯了會得罪人(大人一定會推讓,因為常常坐上座,漸漸入祠堂)。
當然受益最多的是自己,高希均教授說「以讀攻毒」,現在終於有時間把過去想看而無暇閱讀的書看完。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平常事忙,沒有時間細想為什麼讀書還要分春夏秋冬,這次疫情正好在冬天,果然發現冬天冷,人不會一直起來走動,所以「其神專也」。他還說:「松下聽琴,月下聽簫,澗邊聽瀑布,山中聽梵唄,覺耳中別有不同。」疫情時不能去人多的地方,只能去人煙稀少的郊外散心,遂發現,一樣的聲音,在不同情境下聽來便有不同感受,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人的情緒,在乎自己的心。
疫情是暫時的,與其抱怨,不如「make the best of it」(充分利用),從生活的不便中找出樂趣來,快樂的過一天。
摘自《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洪蘭著,天下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