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靈鷲山開山38年來,山上的靈山基石陪伴常住法師修行,一步一腳印,每顆聖石皆留下動人的故事,也觀照許多十方信眾找路的心。就像宋代廓庵禪師《十牛圖頌》裡的牛,用牧人馴牛的過程表現佛弟子調伏心意的修行歷程。靈鷲山取「十牛」與「石牛」、「踏實」與「踏石」的諧音,將山上的十石對照十牛,2021辛丑牛年以「來山找心牛」為主題,邀請有緣人上山踏石,入寶山禪修,讓道心堅固,法水長流。
「有禪,日日是好日;心安,四時皆平安。」尤其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尚未平息之際,心靈防疫也不能忽略。靈鷲山今年規劃隨時都能出發的「小旅行」,傾聽10顆聖石的故事,搭配平安禪「春醒、夏旅、秋行、冬藝」以禪相會的4大生活美學體驗,號召禪友上山找自己的心牛印跡,在靈鷲山與自己的心相遇。
十牛圖包括: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還本源、入鄽垂手,10張圖、10個階段,象徵禪觀修證次第和境界,更對照靈鷲山的十石:阿育王柱、普賢雙足石刻、開山聖石、鷲首石、地球平安石、四大金剛石、法華洞、原住民石、風動石、五百羅漢。
一開始尋牛階段,就像屹立在靈鷲山朝山入口處的阿育王柱一般。修行者是很苦悶、很急躁的,往往發現煩惱比未修行時更多,藉由禪修的「如幻觀」,尋找自己本來面目,讓一切習氣沉澱下來,接近真心,慢慢發現內心的光明與純淨。
接著見跡,在水邊林下苦修苦參之後,時斷時續的妄想心,漸漸平靜,便相信自己在妄想心完全斷絕時,自性之牛,定然顯現。對應普賢道場的雙足石刻,只要持之以恆,學習普賢行願,最後總可以在混亂的牛蹄迷陣中,理出頭緒來,體驗修行成果。
見牛階段,相當於一個人第一次乍見自己的本性。對照開山聖殿的聖石,回首靈鷲山38年的開山來時路,即使未來充滿未知數,聖山因利益眾生的悲願而生,堅定佛法的信心,仍堅持在台灣東北角矗立弘法,在風雨中說法、老實修行,行行復行行,點燃佛教續佛慧命之光。
得牛是說用盡了氣力修行,好不容易開悟,見到自性,仍有強大的煩惱,好像從煩惱的深谷之底,好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頂上,有時仍籠罩煩惱煙雲。對照仰望鷲首石,體驗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的學習歷程。
牧牛講的是,悟道之後的修行,要保持正念不起邪念,既需要得牛的修行,又需要牧牛的修行,也就是通過得牛使牛與我合一、通過牧牛使我與境合一。對應多羅觀音與地球平安石的意象,連結靈鷲山推動的寧靜運動、大悲閉關、淨灘等運動,用愛與和平地球一家的理念,回向地球平安。
到了騎牛歸家,漸漸地走向不生不滅自性的老家。就像圓通寶殿內的4大崑崙石、4大枯木,石頭代表安定,枯木代表枯寂,正如《金剛經》中的8大金剛,在8大護法護持正法下,法益十方。讓每位騎牛歸家的行者,在「平安禪法,靈性為家」的選佛場持續修行,找回自己,皆大自在。
在忘牛存人圖中,只見心滿意足的牧牛人,在家高枕無憂,牛的蹤跡再也找不見了。如同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早期斷食閉關的法華洞,閉關,是為了對心最細微的部分做最深入的體悟,而斷食讓心沉澱,正如忘牛存人這個階段一樣。也因當年胼手胝足的開山艱困,才能撥雲見日,闢出一座洞天福地,開啟靈鷲山全球海內外的萬千法緣。
人牛俱忘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階段,對應山上被保留下來的許多原住民石,都因心道法師尊重自然,提倡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不造不作,與天地萬物多元共生的理念,成就無生道場成為一座大自然禪堂,處處有禪淨,無處不禪。
返還本源階段,不會因聲、色而動分別執著的煩惱妄心,就是所謂的解脫自在。這樣的境界,坐在風動石上最能感受,遙望海天一色,有時風動,有時心動,有時海上波動、船動,若能超然物外,冷眼觀之,便不會流於世俗。
入鄽垂手完全是一幅表現天真自然、灑脫自在、不拘形式、不著俗儀的神通妙用的圖畫,就像隱身在4大名山秘境中的五百羅漢一樣。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希望讓人們心安就平安的心道法師平安禪,及有求必應的靈鷲山觀音法門,自然而然讓有緣人加入心寧靜、愛地球行列,顯現人人是羅漢、人間處處是觀音的美好境界!
靈鷲山佛教教團文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