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全部的你,就是快樂!──楊定一博士專訪(下)

把本性找回,就是把主人找回來。不幸地,我們反而讓念頭和情緒的放大反應,也就是書中所提的萎縮體(contraction body)給主宰,成了我們的主人,它帶著我們走。然而,「覺」跟「想」或「受」是不一樣的,「覺」是人的本性,它是永恆的,就好像佛教的阿賴耶識包括了一切。

「覺」就是醒覺,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在」,它是我們的本性、特質、完美的部分。書中提到要找回來,其實也不能找回來,因為它原本就在。

我還是強調找到生命的全部,不需要透過時間,它不用透過「做」得到,而是透過「在」。一切本來就都在,從沒有離開過。

心念想著要達成某目標,這觀念就是「做」。這是個時間的觀念,我們心念又在未來打轉。任何形體能被達到,本身就是制約,代表這瞬間它是不存在的,必須在下一個瞬間才可以出現。

心是最根本的狀態,就是「在」的觀念。我們需要的是「在」而不是「動」,所有的事物都在「動」少了「在」。然而,「在」和「動」並不是對立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動」隨時活出「在」。

 

Q書中提到透過全部的生命,把「頓悟」找回來,體會到「空」和「有」沒有矛盾,才大徹大悟。可以請您再詳細解說嗎?

《六祖壇經》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六祖慧能悟證空性是一段過程,領悟到有也是「空」、空也是「空」,最終才達到「頓悟」。而虛雲老和尚,很謙虛地表達說他在五十幾歲時,才完全沒有任何質疑、疑問。

知識是我們最大的阻礙,知識使我們有分別心。將分別捨棄後,會進入到未知(unknown)或不可知(unknowable),於是突然和宇宙合一,所有煩惱都消失。

進入不可知,就像是一個人要從斷崖跳落的恐懼。「我」會擔心,因為知道是斷崖,不確定帶來恐慌及沒安全感,「我」沒辦法確定任何事物。這就是被「我」所束縛住。

當放開所有的「有」,「空」自然會顯現。空是找不到的,是空來空你、空來空生命、恩典來恩典你或是祝福來祝福你。第一次的醒覺,是宇宙來醒你,你做不到也沒什麼好做的。

 

Q書中提到對生命,對一切說「好」!讓我們自然跟生命接軌,可以度過人生最大的危機,甚至災難。是否與佛教界提倡的三好運動相印證呢?

我用「瞬間」的觀念來解釋。首先打破時間觀念,「這裡!現在!」就已經把時間觀念打破。時空是我們造出來的相對觀念,只有回到「這裡!現在!」才能打破。第二,如何透過「在」看到一切看到瞬間,「在」有好多名稱,是心,是寧靜,也是空。

把「在」找回來,每次的瞬間我去接受它,不把它視為敵人。一個人醒覺還是得體驗人生每個點滴,活在每個瞬間。人透過「覺」看到瞬間,而不再被念頭綁住,清楚看清每件事情不再有分別心。

書裏提到一個練習,面對外在任何轉變,我都能容納、接受、臣服於它。練習接受好與不好,接受遭遇的一切,甚至有時候需要接受自己的不接受,無論順逆境,慢慢的一路走來,就會發現自然而然的踩住念頭。遇到實在接受不了的苦難,就當作為了眾生承擔這一切,不能說是種成就,也許是一種代價,然後會發現瞬間就是這麼簡單,生命被簡化了。

簡化生命不代表自我投降,投降是一種判斷,本身是個念頭。

 

禪之共鳴 李文武/創作.提供

 

Q書中提到不同宗教系統都是一體意識,可以再多加說明嗎?

全都是在談本性。用局限的語言來談一體意識,比如說上帝,就造成了一種隔離,仿彿在念頭中造出了「上帝」這個「體」。所以《聖經》提到耶穌講天堂,不是透過路標尋找它,其實就在人間,在我們的心中。我想表達──我們原本就是神聖的,從來沒有跟神分離過,也不可能分開。神是人所構造出的形象,因為人常想建構出主體個別差異。這是塑造出來假的隔離,不是真正的整體。假如能把主(佛性)和你分開,就不是永恆的主(佛性),可以說我即是主(佛性),主(佛性)即是我。我強調的是永恆的部分,假如還可以被區分開來,那麼就不是永恆的。

像很多人從事慈善與公益,這是好事值得鼓勵。我想提醒的是,從整體生命觀看,「做善事」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把自己找回來,領悟生命的整體,慈悲自然會流露出來。

 

Q長庚生技多年來舉辦「感恩創作活動」,書中也放了得獎受刑人的作品,可否分享當初規劃這活動的初衷?

可以說是透過活動,將感恩心帶給大家。一個人醒覺,自然懂得感恩一切萬物,明瞭擔心是多餘的。舉辦活動的契機,是多年前美國推動「TV OFF」活動──一週不讓小孩看電視。我回來台灣後,覺得不太可能要這時代的小孩不去接觸電視媒體。所以轉換一個重點,把感恩當作題目,不光是受刑人還有學校裏頭的師生,每年都有近萬人參與創作。藉由感恩創作,像是提醒著我們──生命不只有物質,而是有更深的層面,在創作的過程中,讓它被找回來。

 

王大綱文字整理

發佈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