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如何學習(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傳統文化如何學習」。在全世界,古往今來,確實讓我們認識到、體會到,那些古聖先賢、老祖宗們真有智慧、有理念、有方法、有效果、有經驗,世世代代,傳到今天五千年了。這在全世界真的是稀有難逢,其他國家族群裡面沒有,只有中國有,古印度大乘佛法裡頭有。

六祖惠能 黃民舟/繪.提供

  我們怎麼樣學習?教育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目的是得定、得三昧。三昧是印度話,佛門的術語,就是括號裡頭所說的回歸自性本定,則生智慧。佛陀教育是以開智慧為目的,他的方法是有三個層次:持戒、修定、開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方法傳到中國來,在漢朝時候,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所以中國儒釋道的教學都重視悟性,你有沒有開悟,不是以記誦為目的。這個理念我們一定要懂,我們才能繼承傳統文化。它的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看看,讀書千遍是方法,目的是其義自見,自見就是開悟,不需要人教導。為什麼?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夏日炎綿 黃人鸞/繪.提供

  開悟,怎樣才能開悟?心定了就開悟,心要不定,生煩惱不生智慧。心要清淨,心要定,自然就開智慧,那你念的這些東西,古聖先賢的教誨,自然就明白了。這個事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過。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十九歲捨棄王位的繼承權,捨棄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他離開家修道去了,他所表的是知識分子。這個社會上古今中外,知識分子佔多數。知識分子的特性,好學多聞,所以他就做這個樣子給大家看,十九歲離開家庭,去當一個苦行僧,印度所有的宗教他都學過,一家一家去學,所有的學派他也學過。學了十二年,知道這不能解決問題,這些東西是知識,不是智慧。知識是從妄心生的,雖然有定,定功不夠。像四禪八定,這是印度普遍修的,世間禪定,沒破無明,甚至於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斷,只是用定功控制它,暫時不起作用。無明沒破,這不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要把這三大類的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要斷盡。這要大定,小定不行。這個定,大乘教裡要求的自性本定,就是回歸自性本定。

中國山西雲岡石窟 蔡施明/繪.提供

  六祖惠能大師在中國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他年歲並不大,那一年二十四歲。他是個樵夫,完全靠勞力生活,砍柴到城裡去賣,賣了柴拿著這個錢去買一點糧食回家養活老母親,非常清苦。我們在《壇經》上看到記載,他賣了柴,正好這個買柴的主顧在客棧,他在窗外聽到有人在念書。古時候窗是用紙糊的,現在沒人見過,現在都鑲上玻璃了,從前沒有。紙糊的窗,外面的聲音裡面能聽見,裡面的聲音外頭也能聽見。那個裡頭的人在念《金剛經》,他聽得很有味道。等他念完之後他去敲門,裡面這個念經的人就出來接待他,問他有什麼事情。惠能說你剛才念的是什麼?那人說念《金剛經》。惠能說他聽的時候,愈聽愈有興趣。這兩個人談得就很投機,念經的這位張居士對他很佩服,覺得這個不是普通人,發心全心全力成就他。知道惠能是賣柴的,所以就勸導他到黃梅向五祖忍和尚學習,一定會有成就。在家裡,惠能一天不砍柴一天就沒生活,這個張居士非常慷慨,送他十兩銀子。十兩銀子很多,他一年也賺不了十兩,足夠他養家了。有念佛的佛友,大家幫助他照顧他母親,讓他無後顧之憂。

桃花 林季淳/繪 指導老師柯思名/提供

  惠能到黃梅去了,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八個月,他的工作是碓房裡面舂米破柴,做義工。別人看到是他在那裡做苦工,做義工;只有忍和尚知道,他在那個地方是修定,舂米是修定,破柴也是修定,不妨礙工作。像最近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是執持名號,工作不妨礙念佛。他那個工作不妨礙修定,修戒定慧,為什麼?工作是一樁事情,修福。修定是什麼?心裡頭不著相,眼見色不著相,耳聞聲不著相,鼻嗅香、舌嘗味統統不著相,這就是修戒、修定。修了八個月,功夫很深,外頭沒人知道,只有五祖老和尚知道,他自己也知道。五祖也曉得他功夫成熟了,距離大徹大悟他在邊緣上,一點就通了。這個時候宣布傳法,要每個人作一首偈子來看看,誰見性了,衣缽就傳給誰。

教子 陳啟南/創作.提供

  這個道場裡頭沒有人敢作偈子,因為大家都認為老和尚傳位一定傳給神秀。神秀是老和尚的大徒弟,通宗通教,平時老和尚客人很多,各處來參訪的,神秀代替老和尚接見,平常也領眾修行,當然是他,那還能落到誰?別人不敢作偈子,神秀自己很清楚,大家對他期望很重。逼著他不能不作一首偈,作一首偈又不敢送給老和尚,沒把握,所以貼在牆壁上。這首偈就是很有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這首偈。老和尚聽說有人寫一首偈子,去看看,很讚歎,這偈子不錯,吩咐大眾依教修行。這個偈子就傳開了,能大師在碓房裡面聽到了,就請一個人帶他到貼這首偈的地方,他說我也去拜拜,求一點福報。從這一句話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大概只在碓房他工作的地方,這個小範圍之外他沒有去過,因為這個寺廟裡面他不熟,請別人帶路。這是什麼?老實、聽話,五祖給他的工作,碓房舂米破柴這個地方,他就沒有走到別的地方去過,這才能修定。如果是個普通人,一定廟裡各地方都去看看,都會很熟,去散散步,去看看,他沒有。所以這些地方要能看出來。他老實、聽話、真幹,真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他不是搞假的,搞真的。

六臂觀音 梵 想藝術行者 蔡宜璇 /繪.提供

  他拜完這首偈之後告訴別人,我也有一首偈,我不會寫字,你們代我寫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貼上去之後大家都讚歎的,沒有想到這個從南方來的南蠻子,他怎麼會有這麼高的智慧?驚動了五祖,五祖出來之後看到這麼多人大驚小怪,把偈子撕下來,告訴大家也沒見性,大家平復了。下午五祖巡寮,巡寮就是這整個寺廟到處去看一遍,去看一看,叫巡寮。這就是寺廟範圍很大,住的幾千人,老和尚要看看大家生活環境。巡寮就走到碓房,看到惠能大師在舂米,就問他米熟了沒有?這就是禪機,別人在旁邊聽不出來。他說早就熟了,「猶欠篩在」,還沒有篩,最後一道,還沒有篩。老和尚拄著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沒人知道,惠能知道,叫他三更到方丈室來見面,這是感應。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