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積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弘一法師)
緣起–汲古潤今的畫壇彤管
《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後漢書.卷十.皇后紀上.序》:「女史彤管,記功書過。」
聶蕙雲,台灣師範大學國畫創作組出道,創作之初是由人物畫著手,至華梵大學任教時,因曉雲法師對於佛教經變圖的重視與表現,聶蕙雲將其儒家士人畫道家人物的意象結合,完美將儒釋道三家融會於一,在佛家傳統的佛畫中開創出了新的風貌。
聶蕙雲因曾臨摹故宮典藏文物的白描作品,人物畫從其開臉、手勢、服飾的絹柔與裝飾和姿體的樣態。也多有古代諸多朝代如唐朝敦煌壁畫、宋朝文人畫、明朝山水、人物、花鳥、民初張大千先生的風格等等,並從臨摹的過程中,消化吸收後,用自己的語彙呈現出來。
尤其與古典傳統書畫的結合度上,有別於許多現代水墨畫因受西方素描的媒材構成技法影響的情況,聶蕙雲從古典中所汲取的養分,充分在2006年時受金馬影展之邀創作〈繁華盛開〉的年度主視覺設計上展現。這是為紀念台語電影五十年,金馬獎回歸傳統中華文化風格的一大革新。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華語電影陸續在西方世界受到極大矚目,學習中文的風氣更在世界各地成為一種熱潮,方興未艾。聶蕙雲以具東方視覺語彙的圖像來呈現金馬獎與華語電影的相關性。
圖中以盛開的各式花朵象徵電影藝術表現的多元風貌與多采多姿。將寫生寫實的花卉與設計想像的刺繡花卉並置呈現於同一畫面,反映電影世界裡的情節與實際人生有著「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微妙關聯。並將身著民國、清代、唐代服飾的當代電影的女性角色擷取進來,表達中華文化女性的傳統與現代思維的變化,代表華語電影裡特有的豐富文化素養與多樣面相,同時把臺灣特有的鳥「臺灣藍鵲」置於其中,代表其海報設計來自其所屬之地─臺灣。
自在容顏–佛畫中的般若觀照
聶蕙雲說她是以「學習」的心態來繪製佛菩薩。佛菩薩的莊嚴、慈悲、智慧、以藝術創作給予視覺跟心靈上的沉靜。佛畫不同於其他藝術創作作品之處,她個人的感受是,佛畫的展現其實是反映出創作者內在正向的誠摰。
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佛菩薩的境界深廣無涯,而反思身而為凡人的自己,做這些創作如何能夠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她覺得真正的修為是「自己」,每一位藝術家的創作事實上是投射出自己的內在本心。
與佛菩薩的全善與慈悲之境相比,人必然有人格上的不足之處及尚待學習的地方。在創作時如何將優點賦予在畫作中,而又如何避免將自身的缺點畫入佛像裡,「觀自在」則成了必然的修行。人會犯錯很多時候不是有欲望故意犯錯,而是認識不清的緣故。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又如何會改正錯誤,這是人所以要不斷學習的原因。
「觀自在」觀的是自身的不足與缺點,發現問題,面對自己,才能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也就是菩提的概念。如果沒有自覺自身的缺點之處,那麼繪製出來的佛菩薩必然會展露出其不悅的氣韻,而作品只會是「身是菩薩像,卻無慈悲境」。不是菩薩不慈悲,而是畫家本身內在呈現的修為不足。
訪談到此時,聽著聶蕙雲其謙虛又內斂的表情與口吻,傳達出其在創作佛菩薩像時的感悟,教授的真誠與謙卑,讓編輯感受到其言談中所富含的深度與境界。
華美帛畫–pannahua般若華創作理念
品牌英文取名panna,原意是巴利文的paññā「般若」之意,中文名稱「般若華」的「華」字在品牌裡有下列兩個義涵:一者「華」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民族具有悠久歷史與恢宏文化,也是品牌取法的特色;二者,「華」同「花」,花是植物的精華亦是其最具辨別性的外在特徵。如同藝術創作者經過種種醞釀、耕耘後,百花齊放的崢嶸之勢。
使用paññā這個外來的字彙與中華文化的「華」字結合,乃是感悟到20~21世紀本土與傳統受到了外來的文化衝擊。象徵著對我們所身處的時代,人文與科技皆深受東西方傳播相互影響,中西體用兼容並蓄、取廣用弘的現象致意。在這樣的時空背景現象下,文化的本質也孕育出了嶄新的火花。
聶蕙雲擅長工筆重彩的媒材創作,其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花、鳥、人物與的展現,在古典畫壇中絕對是在金字塔頂端的一員。而她看見了過去二十世紀台灣花布的圖樣與歷史檔案,當時可謂之百花齊放。台灣花布因受中華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影響,台灣花布的紋飾豐富多元,成為了台灣最美麗的情感與記憶之一。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花布的紋樣卻還停留在過去傳統之中,甚至可以用乏善可陳來形容之。從美學與流行的角度來看,過去輝煌的台灣花布,到了現今已經失去了創意與生命力。
聶蕙雲從身為工筆重彩藝術者的高度及傳統美學傳播者的自覺,期許自身的專業能夠為台灣的文化滋養新的養分,進而創造出了pannahua般若華的文創商品。
加之現在國際上許多的知名品牌,不論在服裝、配件、影音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挹注入中國的風格元素創作。可是聶蕙雲認為自己從事書畫多年,為什麼是中華文化的風格是由國外的名牌來定義!應該是由浸沂在中華藝術多年的我們來傳達。
pannahua般若華花布紋飾以台灣藍鵲、八色鳥、荷花、牡丹、蝴蝶蘭、石斛蘭等動植物及東方古典雲彩、書法藝術作為設計取材主題,展現具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底蘊的古典風華與雋永優雅。
映入眼簾的的文創商品,讓編輯愛不釋手,當場就購買一組商品回家孝敬太座(笑)
編註・(台灣花布是從日治台灣時期由傳統布莊創造,隨著紡織業的發達,台灣花布大量生產,於民國50年代時謂為風靡。)
暗香浮動–聶蕙雲的女性意識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暗香浮動」原指梅花散發的清幽香味在飄動。聶蕙雲借暗香隱喻指女性的香氣及事物餘音繞樑三日未絕的心靈充盈漫溢雋永之感,來表達其書畫作品的耐人尋味及令人反覆尋思體會之意。
聶蕙雲以生為二十一世紀女性藝術家,其以女性的意識與對社會觀察的反思,以其語彙呈現在作品當中。現在就讓我們來介紹這次展覽的主題作品—石色
畫面以太湖石(象徵山水畫科),台灣藍鵲(象徵花鳥畫科),二對秘戲圖男女以及一位現代女子(象徵人物畫科)所組成的構成.當中以文人心目中的雅石為主體,作者受民間藝術影響,刻意不以常見的墨色暈染為主,而是特以青花瓷器常見的藍色色系為設色基調,表現暈染出不同於一般水墨白描的創意風格。
石,發音與「食」同音.石色即食色,食色,性也!作者藉此隱喻女性情慾古今之不同。
太湖石就圖像造型而言,在此具有陽性的象徵,代表著父權主義宰制的時代,女性地位較低。故畫面安排二對明清風格的傳統秘戲圖的女子依附在古代男性身旁,扮演著附屬者的角色,構圖位置將其繪於畫面太湖石下方底部或中段,暗示明清女性身處在較為弱勢的時代。而身著破牛仔褲席地而坐,手持棒棒糖的女性,其構圖安排則置於較高處,象徵著二十一世紀現代女性地位較往昔為佳!亦對比暗喻出現代女性在情感欲念上,不同於往昔古老世代的獨立與自主面貌!
編註・(明朝以朱熹的程朱理學成為官本,謂之宋明理學。而明朝是中國歷代以來女性地位最低落的朝代,最有名的即是裹小腳一事。「男女授受不親」,「當終受於從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思想亦是當時所普及。)
編註・(祕戲圖在古代亦有避火的意涵。因火神祝融為女性形象,古人藉祕戲圖令祝融神害羞而不願靠近,以達避火功能。)
書情畫藝–聶蕙雲的自由意志
本次聽聞著聶蕙雲的娓娓道來,那來自她對宇宙天地的誠心敬意,對大自然人、事、物的歡喜感謝。感受著那些描繪臺灣閒居與生態的歲月靜好,萬物靜觀皆自得的怡然層面。描繪二十一世紀經濟富裕發展下,尊重各式多元價值觀與自我個性下,反思當今的女性意識與社會現象。描繪她體悟生命的心境轉折,面對無明煩惱,藉由宗教與藝術創作的陪伴,所感受到的信仰與觀自在的自覺覺他。以及將書畫藝術之創作,透過與民間工藝的結合,為當代文創設計注入新的文化底蘊。具有批判省思的意圖,總總都令人肅然起敬。欽佩之餘,更加高興的是,能得此專訪之緣,幸甚之,感恩之。
編輯部吳京翰專訪編整,聶蕙雲作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