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件事,不怕大腸癌找上門

早從 2006年,大腸癌就成為台灣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平均每50分鐘,就有一個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所幸只要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治癒率可高達八成。掌握三個關鍵,你就能有效擊退大腸癌。

The photo of large intestine is on the man’s body against gray background, People With Stomach ache problem concept, Male anatomy

關鍵一:定期接受早期診斷

大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且一個人是否會罹患大腸癌,基因和環境是重要因素,想對抗大腸癌,最好按時接受檢查,馬偕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劉建國指出。

目前大腸癌的檢查方式包括糞便潛血篩檢、乙狀結腸鏡、大腸鏡、以及X光大腸鋇劑顯影等四種,該做哪一種比較好?

劉建國建議,應該依照個人家族病史及生活型態做判斷。

■ 年紀在50歲以下,且沒有任何危險因子:若無特別症狀,只要做糞便潛血檢查就足夠。若結果為陽性,進一步再做大腸鏡檢查。

若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則最好做一次腸鏡檢查,日後再定期回診。

■ 50歲以上:每年固定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之後每5~10年,可再做一次乙狀結腸或大腸鏡檢查。

■ 有瘜肉病史:視發現瘜肉時數目以及病理切片而定,每3~5年做大腸鏡檢查。

■ 有個人病史:如有慢性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患者,最好每2~3 年做一次大腸鏡追蹤。

至於何時該選擇乙狀結腸鏡或X光大腸鋇劑顯影檢查,劉建國說,因為這兩種對腫瘤的判斷率不如大腸鏡來得高,除非真的很害怕做大腸鏡,或者醫生高度懷疑病人的病灶是在乙狀結腸或直腸,否則一般還是會建議病人直接做大腸鏡檢查。而且做大腸鏡檢查的另一個好處是,若發現瘜肉,當場就能切除。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指出,大腸癌直腸癌有80%以上是由瘜肉長大變化而來的,趁瘜肉還沒有變成惡性腫瘤前就切除,可以降低未來5~10 年的罹癌機率。

大腸癌檢查進展多,你別再害怕

許多人害怕腸鏡檢查會疼痛,即使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仍遲遲不去檢查。但其實國內大腸鏡的檢查方式已有許多新進展,有助減輕病人檢查時的疼痛感,並提升癌症的偵測率。

目前無痛麻醉大腸鏡檢查已經十分普及,利用靜脈注射輕度麻醉劑,可使病患在睡著時接受檢查而不會感覺疼痛,約半小時可完成。但需要自費3000~6000 元不等,因為醫院得另請麻醉科醫師評估病人麻醉劑量,並全程做心跳、血壓等監控。至於許多人擔心麻醉會增加腸破裂的風險,劉建國說,其實目前報告並未發現無痛檢查會提高腸破裂機率,主要還是跟醫師操作技術有關。

即使一般的大腸鏡檢查,醫師通常也會為病人注射抑制腸子蠕動或止痛、鎮定的藥物,此外也有醫院將灌入腸內的空氣改為二氧化碳,較容易排出腸道,可減少做完大腸鏡後產生的脹氣。

關鍵二:有可疑的症狀時,應該趕緊就醫

大腸癌早期的症狀不明顯,而且糞便出血時,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

該怎麼區別究竟是痔瘡,還是大腸癌?一般可以出血的顏色以及是否伴隨其他排便異常的狀況來做初步判斷。若痔瘡出血顏色呈鮮紅,較可能是因排便時用力擠壓造成靜脈出血;出血顏色偏暗紅,則比較可能是癌細胞侵襲、破壞正常組織後,血液留在腸內一段時間才隨糞便排出。

但要小心的是,若腫瘤靠近肛門,也可能排出鮮紅的血色,因此還得注意有無合併其他症狀。如出現以下情況,最好趕緊就醫檢查:

‧ 排便次數改變(例如從每天1次變成4~5次)

‧ 排泄物形狀改變(變細、變小或不成形)

‧ 排泄物的顏色改變(鮮紅、暗紅或黑色等)

‧ 出現貧血、便秘或腸阻塞

‧ 不明原因腹脹痛、貧血、體重減輕

不過,劉建國表示,若是同時有痔瘡與大腸癌,除了出血但是沒有其它症狀,在初步檢查時,很難馬上診斷出來。因為當病人告知出血時,會先用直腸鏡檢查,若直腸段上端沒有其他出血情況,且病人沒有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通常也只能先判定問題只在直腸或肛門。「所以才會說,仍然要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劉建國說。

摘自《別讓身體比你老:解讀不生病的關鍵》張曉卉著,天下雜誌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