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皆可親子共讀

我們常忽略聽故事的重要性,聽故事對孩子是打開想像力之門。

happy family playing on the bed

很多父母常抱怨沒時間念書給孩子聽,我看到的卻是很多可以念的機會父母沒有把握住。前幾天在火車上看到一個幼稚園左右的孩子,因不耐久坐,大聲吵鬧。母親眼睛閉上,充耳不聞,父親則一直哀求女兒不要吵,當然這種哀求對孩子產生不了作用,她繼續吵。

我很驚訝這對父母竟然赤手空拳,什麼哄孩子的東西都沒有帶就上火車了。每個做父母的都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不可能要求他安安靜靜地坐五個小時而不吵鬧,父母應該備有玩具、蠟筆、紙和圖畫書,讓孩子有事做;孩子有事做就不會吵,就像學生上課有興趣就不會不專心,與其怪孩子,我倒覺得大人應該檢討一下自己。

其實坐火車是親子共讀最好的時候,車上的時間不太能做什麼事,但是可以把孩子抱在腿上,小聲讀書給他聽,一方面讓孩子享受被抱在懷裡的安全感,一方面這是一種身教,讓孩子知道在大庭廣眾應該輕聲細語。我曾看到一個媽媽把握等公車的時候,蹲在地上念書給孩子聽,念了一半,公車來了,上了車後,孩子就自己拿起書來看了。台中的故事媽媽也說,她們去小學講完故事後,會把書留下來,孩子對聽過故事的書特別感興趣,就會去借閱,無形中打開了閱讀之門。

我們常忽略聽故事的重要性,聽故事對孩子來說,真是打開一扇想像力之門。我童年最好的回憶是下雨天,母親不能出外工作,我們圍著母親聽《西遊記》的故事,不管電影怎麼拍,我腦海中早就有我自己大鬧天宮的版本了。

我們都知道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就要從小培養,如果自己隨時隨地身上帶本書,有空就拿起來看,孩子自然也會有樣學樣,拿起書來看了。父母影響孩子最有力的時期就是啟蒙期,因為那個時候的主要學習機制是模仿,同時也是孩子最崇拜父母的時候。孩子有動機學得最快,所以我們常在外國的火車上看到父母子女各自拿著自己喜歡的書在看,車廂內一片安靜祥和。

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時間是替孩子洗澡的時候,那時,手在替孩子洗,但是嘴可以說故事,講到高潮時孩子也差不多洗好了,抱起來穿好衣服,到房間拿書給孩子看,請他利用剛剛講的故事做基礎,發揮他的想像力,要他編個故事講給你聽。有個實驗發現:爽身粉的味道會活化母親大腦中的愉悅中心,因為抱著剛洗過澡、擦了爽身粉的孩子,常是母親最愉快的時候。而嗅覺是個最好的記憶線索,嗅覺通往大腦的神經迴路不經過任何中途站,直接到達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因此,洗過澡抱著孩子念書,是讓母子都留下良好回憶的最佳方法。

每個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古人說:「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出自〈三國志、魏志、董遇傳〉)。」端看怎麼利用多餘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聚沙可以成塔,集腋可以成裘,零頭布可以縫成一件衣服,零碎時間把握住,也可以念完一本書,至少孩子不會視坐火車為畏途,其他乘客也不會視坐火車為苦刑了。

摘自《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增訂版)》,洪蘭著,遠流出版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