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釋迦 黃映蒲/雕塑.提供

禮敬諸佛-人格的尊重(五)

有一句話說得好:「若要千人頭上過,還須萬人腳底行。」意思是,想要做人上人,從千人的頭上經過的話,必須先要學習在萬人的腳下行走。西方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宇宙有多高?只有五尺高。因此我們六尺之軀,生存在五尺高的宇宙裡,必須要低頭才能生存。」低頭,降伏了自己的慢心,就能廣結善緣,與人為善,匯集更多的好因好緣。

至於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對人格的尊重呢?轉換立場,為人設想,假如我是對方,要不要大家的尊重呢?換個角度,就會體會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因此我們理應由自己做起,尊重別人,就等同於禮敬了諸佛,這就是生活裡的修行。

華嚴釋迦 黃映蒲/雕塑.提供
華嚴釋迦 黃映蒲/雕塑.提供

「禮敬諸佛」在現今社會的意義,就是要我們不可傲慢、目中無人,為人處世要低調、謙虛。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人際之間的來往,如果能多低頭、多點頭、多微笑、多說好話、多給人歡喜、多尊敬他人,對人多一分的尊重,則一切事業、願望就比較容易達成。

因此在生活中,夫妻之間能相敬如賓,手足之間能兄友弟恭,父子之間能上慈下敬,朋友之間能謙恭禮讓,鄰居之間能守望相助……這些都是生活中的禮敬。在職場或官場中,下對上的報告、服從,上對下的愛護、體恤,也是一種禮敬。能抱持著「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乃至「大眾第一、自己第二」等的處世態度,更是我們學習尊重別人的一帖妙方。

持瓶觀音 于披霞/繪.提供
持瓶觀音 于披霞/繪.提供

佛教史上有名的阿育王,在一次齋僧大會中,遇見一位小沙彌,很想向他禮拜,但想到自己是堂堂一國之君,又有許多大臣跟隨,在大眾面前向一位小沙彌頂禮,實在有失威嚴。於是就把小沙彌請到沒有人的地方,向他禮拜,並且小聲叮嚀:「請不要告訴別人,我阿育王今天向你頂禮的事哦!」

只見小沙彌默然不語,一躍而起,跳進了缽裡,然後沿著缽緣嬉戲。結束以後,小沙彌拉著阿育王的手說:「也請大王不要告訴別人,今天看到我在缽裡跳進跳出的事哦!」

阿育王聽了萬分羞愧,當下豁然悟道:即使是個小沙彌,都不容輕視啊。

此外,對人噓寒問暖,對社區參與關懷,對社會盡心竭力,對災難施以援手,是對人間的關懷,也是一種禮敬。如軍人保衛國家,大家也要尊重他們的生命;學者教授為人傳道授業解惑,除了精神的禮敬,也須關心他們的經濟生活;士農工商為社會奉獻服務,他們的行業及人格,要能給予尊重;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也應給予關心與尊重。所謂人窮志不窮,那些貧困者或身體有殘疾者,他們的道德慈悲可能比一般人好,不能因為外表而輕忽鄙視。

與願觀音 王晶慧/繪.提供
與願觀音 王晶慧/繪.提供

徒眾告訴我二則網路流傳的故事:一位富商出外散步時,看見一個瘦弱的年輕人擺地攤賣舊書。寒冷的冬天裡,他縮著身子啃著發黴的麵包,富商憐憫地將八美元塞到年輕人手中就離開了。沒多久,富商又突然返回,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對他說:「對不起,我忘了取書。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

兩年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慈善晚會時,一位年輕的書商跑過來緊緊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說:「我一直以為這一生只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您對我說『您和我一樣都是商人』,才使我奮發圖強,創造了今天的業績。」一句尊重鼓勵的話,使這位年輕人的人生出現轉折,這就是人格尊重的力量!

另一則故事:一位媽媽帶著小孩搭車,司機先生恰巧是黑人,就問媽媽:「為什麼司機先生的顏色和我們不同?」

媽媽說:「你看!窗外有綠色的樹、紅色的花、藍色的天,漂亮嗎?」

小孩回答:「很漂亮!」

媽媽又說:「因為有許多的顏色,所以世界看起來好漂亮。如果有一天,其他顏色都不見了,只剩下一種顏色時,世界還會美麗嗎?正因為世間有黃的、白的、黑的不同顏色的人,世界才會美麗。」

下車時,司機先生回頭謝謝這位母親,這是他聽過最好的詮釋與人格的尊重。說到人格的尊重,對於能力知識都不如我們的人,一般人很難生起尊重的心。禮敬諸佛在現今社會上的意義,就是要我們不可以目中無人,為人處世要低調謙虛。

南方寶生佛 編輯部/攝影
南方寶生佛 編輯部/攝影

像「至聖先師」孔夫子的學問很好,但是他見到農夫,就說「我不如老農」;見到菜農,也說「我不如老圃」。人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學習去尊重每一個人,欣賞每一個人的長處,是做人處事的首要之道。可見「諸佛」,也不一定是要在神案上供著的才叫諸佛,人間因緣,到處有諸佛,因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只要肯得直下承擔,用佛的發心、佛的能量來做一切事,這樣的人就值得我們禮敬、效法。

因此,對於能力比我們強,比我們能幹的人,我們當然要向他學習,多多尊重他,彼此就容易相處。相對的,如果我不重視他、忽略他、嫉妒他,對方也會看不起我,無視於我們的存在。只要我們有心,是真心的要以他為師、以他為榜樣,那麼對方也會傾囊相授,表示友好。

編輯部/攝影
編輯部/攝影

總而言之,與人相處,互相尊重包容,是禮敬諸佛;平等交流往來,是禮敬諸佛;凡事為人著想,也是禮敬諸佛。只要能落實對每一個人人格的尊重,就能建立和諧的人我關係,促進社會的祥和進步。

摘自《華嚴經普賢十大願》,星雲大師著,佛光文化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