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發起人慧禮法師專訪(上)

2018年12月,在一個和絢的冬日午後,《佛祖心》雜誌社與漢聲廣播電台聯合專訪了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的發起人慧禮法師。這位在過去媒體報導中被稱為「行腳非洲的和尚爸爸」的和藹法師,自1992年起就常駐非洲,一手在非洲許多國家建立多所學校與孤兒院,二十多年來無間斷地陪伴著無數的非洲孤兒成長。慧禮法師說起話來精簡扼要,散發著樸質幹練的人格特質。隨著訪談一路進行,話題越來越深入,在話匣子漸漸打開後,慧禮法師才分享了許多ACC駐足非洲的甜酸往事,小小的錄音室裡不時縈繞著咖啡香與爽朗的笑聲。

行願非洲感恩之旅台灣年度功德總回向法會三時繫念

慧禮法師原是佛光山的出家人,最初到非洲,是因為自願接受了星雲大師的託付,前往南非建造南華寺、興辦非洲佛教學院。也由於親眼在非洲見證了當地的貧乏與困頓,讓他決意在非洲興辦孤兒院及學校,這個重要的決定卻導致了日後慧禮法師與佛光山的分道揚鑣。「也不能說誰對誰錯,每一個道場或法師不可能包山包海,什麼佛教事業都做。所以當2003、2004年我跑貧窮部落蓋孤兒院、蓋學校的時候,這就不在佛光山發展的項目之內。」慧禮法師憶起往事顯得十分豁達:「每一個道場有每一個道場的選擇嘛!」

2018行願非洲感恩之旅

然而要在非洲白手起家興辦孤兒院與學校談何容易。對以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為信仰大宗的非洲人來說,來自遙遠東亞的黃皮膚華人及佛教都顯得奇異而陌生。不僅創辦孤兒院的舉動招致了當地政府懷疑的目光,也曾因為要求院童吃素的規定引來地方組織的訴訟;甚至也因為非洲惡劣的環境染上過瘧疾。二十多年來慧禮法師一步一腳印,堅持不懈,如今ACC已是頗具規模的全球慈善事業了。

馬拉威ACC的大門(第一所ACC)

談起ACC孤兒院裡的小朋友,慧禮法師臉上總是帶著些微的笑意。這些來自非洲不同國家的孩子們,每年透過各地區輪流的方式,都有機會參與ACC主辦的「行願非洲˙感恩之旅」來到台灣,與台灣的助養爸爸媽媽會面,也與各縣市學校做校際交流。「讓非洲的小孩來台灣看看,所謂國際化、現代化、未來化到底是什麼。」慧禮法師提到:「其實也讓台灣的小朋友打開一扇窗去了解非洲,因為非洲不管怎樣,它都是在這個星球上,不是在外太空。」作為世界最後一塊發展的區塊,非洲的未來潛藏著無限的可能,只要能有足夠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注入,就是非洲也能翻轉。對於將來有志向外發展的新世代台灣孩子而言,透過「感恩之旅」認識非洲,無疑是與非洲結緣的良機。

慧禮法師下鄉關懷非洲部落的小孩

今日ACC在非洲已經有1200多名院內兒童,這些孩子們在ACC設施中過著每天早上固定四點半起床,上早晚課的規律生活。除了當地規定的教育之外,也學習中文、佛法,甚至為了強身健體,練就了一身硬底子的少林功夫。

慧禮法師與編輯部同仁合影

為了實現在非洲的理想,慧禮法師為ACC立下了「一個目標,三個階段」的長程規劃。所謂一個目標「法傳非洲,續佛慧命」指的是佛教要傳法非洲一定要本土化、在地化的大方向。其下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十年磨劍」,也就是在非洲興建南華寺;第二階段「拔劍拓大荒」,也就是到非洲落後的國家、地區蓋孤兒院、學校,興建阿彌陀佛關懷中心。而今天,這段旅程已經來到了第三階段—「化刀劍為犁鋤」。慧禮法師感嘆,人在短暫一生中所能成就的畢竟有限,ACC的經營也無法永遠仰賴捐款人的善心,勢必得尋求自力更生的方法。於是近期他們開始拓展農場、工廠,不僅作為經濟來源,也同時培養孩子們的專業技能。慧禮法師表示,要做到在非洲的佛教本土化,若沒有ACC小朋友們從小接受佛教教育、做為佛教在非洲的載體與種子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是說ACC的小朋友來感謝我們,而是我們要來感謝這個因緣。」慧禮法師與非洲孩子,這兩者相生相息、互不可少,共同編織了一段橫越台灣與非洲的美麗佳話。

圖: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與普賢基金會/提供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