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的宗教藝術的發展有一課程就是佛畫研習,而這個課程隨時勢所趨,應時代潮流而發展的追溯兩岸文化交流,大陸開發,古廟,壁畫,中國文物引起各國爭相研究及探討,尤以石窟壁畫最具代表性,在宗教藝術中以敦煌壁畫最有影響力,另有法海寺,寶寧寺,毘盧寺,永樂宮等等的壁畫,堪稱古今中外宗教藝術偉大的成就。雖然中國大陸經過滿清末年,八國聯軍的掠奪及文革期間的破壞,流落海外的文物為數不少,使得大陸官方不得不重視文化建設,也因此大陸改革後,廣修古跡、建築、道路等等這些浩大建設是日後直接影響到藝術文化的探討及修護。
在宗教藝術中,對中國或世界華人區域影響最大的是佛教。歷代皇帝,自藏傳佛教後,大興廟宇供人共修,雕刻佛像,把佛畫於墻壁,也是佛教藝術發展的起源。談到佛畫,敦煌壁畫上的觀音有華麗莊嚴衣物打扮,法相卻有兩撇鬍子,在古梵文裡,觀音是善男子;《華嚴經》,《悲華經》都提到是善男子勇猛丈夫,後來隨時代演變,在《法華經.普門品》,《楞嚴經》都提到觀音具有三十二或三十三變化身的願力,這些變化身裡也有女相,為了弘法所以變化性別及身份,而觀音的名稱究竟是如何稱呼?我們常聽到「你有菩薩心腸」,「你是活菩薩」等等,尤其是指女人居多。而觀音的稱呼,又稱為「觀世音」、「觀自在」,是大乘佛教裡的大菩薩,擁有慈悲的胸懷,能聞聲救苦,引領眾生脫離人間苦厄,而這兩千年來,佛教中的觀音信仰遍佈亞洲,甚至有華人區域的世界各國,成為人類宗教史上最燦爛的花朵。
論及佛畫,受信者信仰參拜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目前研究臨摹古畫的畫師為數不少,自隋唐以降,觀音法相的演變眾多,以經書典故造像、雕像及畫像最為普遍。日本的佛畫,於奈良時代開始發展,是漢傳佛教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流,唐朝作品為數最多,佛教傳入日本也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佛畫對其影響也是非常大。
佛畫是中國人物畫中大都是以工筆方式作畫,因為依據佛教是有儀軌的,不容許錯亂,更不容許畫家們自由創作,所以身為一位佛畫創作家,必須立意嚴謹,熟讀人物典故,才能達其精神,創作佛畫家不但要掌握各種佛的儀軌外,也要仔細研究衣著持物、手印、法相特徵、蓮華座、座騎、脅侍、帽冠、瓔珞、白毫、肉髻及法器等等⋯⋯,除了其本身具備技巧筆意表現外,自身更加懂得參悟佛經及佛畫之精神。在中國,早期畫家如唐朝吳道子,北宋的武宗元。儒釋道為題材,作品更為精彩,為後世畫家競相臨摹的對象。
吳道子是中國畫史上的著名大師,被稱為「百代畫聖」,唐玄宗賜名道玄,吳道子擅長多種繪畫包括儒釋道,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都獨樹一格,別具匠心,歷史上對他的記載很少,民間流傳的特別多,吳道子創作作品豐富,件件達到相當高的境界,他的第一件作品是《金橋圖》,與另外畫家共同完成,他的人物畫有《送子天王圖》,《梁武帝》,《朱雲折檻圖》,《漢光武帝燎衣圖》,《明皇受篆圖》等等。由於吳道子最擅長的是畫與佛教有關的壁畫,所以他在宗教壁畫方面給後世極為珍貴作品數量也頗多。而有關他的佛畫作品有《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相》,《孔雀明王像》,《寶積賓伽羅佛像》,《地獄經變圖》,其他人物作品也非常多,如《玄元真》,《孔子按几坐像》,《李林甫像》,《楊國忠像》,《一行大師真》,《顏子像》等等。另外吳道子的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圖》,《朝元仙仗圖》,《孔子行教像》,《菩薩》,《鬼伯》等等,吳道子是中國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大師級畫家,不但以獨特的畫藝開創了盛唐時代豪邁畫風,更是以其獨特的山水畫意和壁畫造詣為後世開闢了全新的繪畫境界和空間。
另外一位影響也頗深的武宗元,北宋畫家,學習吳道子得到《雲行流水》的筆法,年十七畫老子廟壁畫,人稱「精絕」,他受吳道子畫派影響,同樣受朝廷重視,起初大都是道教題材,尤以武宗元臨吳道子《朝元仙仗圖》讓人津津樂道,宋真宗大力推崇道教,大興土木建築道院,設立官職,為了繪玉照應官壁畫,招募天下名流,來應募者三千多人,中選百餘人,當時武宗元登上了畫壇首領的地位。白描的生命在於線條,武宗元線描功力深厚,線條在《朝元仙仗圖》不僅釋放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能量,疏密組合均一絲不苟,點綴有致,堪稱「八七神仙卷」之首。
在中國佛畫自藏傳佛教藝術進入後,已經改朝換代使得佛畫發展更為驚人,在藝術的領域裡佔有一席之地位,而兩岸的開放,文化交流,加上北京政府的文化建設,維護古跡不遺餘力,讓後世子子孫孫瞻仰藝術的偉大,古聖先賢留下的無形資產造福炎黃子孫,而臺灣的佛畫更扮演者延續,毫無斷層,最完整的那一塊是在臺灣,不但佛教興盛,畫佛之人愈來愈多,當然既是宗教藝術,「佛畫」是以藝術切入的,遵循佛教儀規,在創作新的,這個時代的佛畫藝術品,確確實實發揚光大,使得觀世音菩薩精神不離不棄跟隨著我們。
摘自國父紀念館文教推廣佛畫藝術家郭吉森/文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