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般的佛像開光是信仰虔誠的表現,為自己的「自性佛陀」開光更是實踐菩薩道的當急要務。

光,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憑藉。借著光,才能清楚看清事物,因此匡衡要鑿壁引光;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人類增加了晚間的活動,延長了生命的時空。黑暗總是和罪惡連接在一起,宵小趁著月黑風高的暗夜,行偷雞摸狗的伎倆,清晨的一道曙光,迎向一日的希望;路旁的一盞孤燈,指引夜歸人「實迷途其未遠」的返家方向;煢煢的燈塔螢光,是孤舟衝破駭浪,駛向平安的指南。

Photo by Mike Labrum on unsplash

光,是人類的希望;光,是眾生生命的內涵。儒家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佛教則說:佛陀如果不在娑婆出世,眾生將流轉於漫漫的無明長夜。對於東西方聖人的應世,皆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譬喻。佛教進一步把煩惱稱為無明,從字面來看,就是失去光明的狀態。煩惱使人失去理性,陷於愚昧、無知、昏闇的境地。佛教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光明的完全呈現,許多的佛其實就是光明自身,譬如人們最熟悉的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中文的意思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時間的超越,無量光是空間的超越,超越時空的存在就是真理自身。東方琉璃光藥師如來,是晶瑩、剔透、閃耀的琉璃光芒,他的兩位脇侍菩薩日光、月光,也是光亮、璀璨,而日月正巧是「明」的象徵;密教的本尊為大日如來,以圓滿的太陽來象喻法身的遍照,顯教的法身佛為《華嚴經》中的毘盧遮那佛,漢譯為無量光明。凡此種種,可以了解光明具足就是佛的境界,失去了光明──無明,就是凡夫眾生,眾生正是因為無始無明的迷惑牽引,而輾轉於六道輪迴之中,看來開發自性的光明是何其的重要。

阿彌陀佛 黃映蒲提供

佛經說世間有三種光明,一為外光明,指日月星辰、燈炬火把等照明;二為法光明,如禪宗的明心見性,顯現本覺妙明的本體;三為身光明,指諸佛菩薩身上所放出的背光、身光等等。《大智度論》、《華嚴經》、《楞嚴經》等經典,則將智慧譬喻為心光、智光、慧光,表示般若智慧具有洞燭無明昏昧,照見事物真相的意思。因此觀想光明就成為佛教修行的項目之一,《觀無量壽經》提出十六種觀念法門,幾乎都與觀想光明有關係,例如日觀、水觀、樹觀、佛菩薩像觀、佛身觀中,提到的琉璃光、玻璃光、硨磲光、摩尼光等等。

唐朝宗室李通玄是華嚴宗五大祖師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居士大德,他在他的曠世名著《華嚴經論》中,提出「佛光觀」的實踐法門,成為華嚴宗的重要觀行。事實上,《華嚴經》是一部和光明關係至為密切的經典,佛陀在演說五十二位菩薩道次第時,分別在身體的不同部位放光:首先標舉法身佛毘盧遮那佛,為眾生起信,佛陀在牙齒放光,表示宣說妙法,又放眉毫光,表示果位圓滿。接著佛陀分別在兩足輪放光,說十信法門;兩足指放光,說十住法門;兩足趺放光,說十行法門;兩膝放光,說十回向法門;眉毫間放光,說十地法門;最後於口中放光,演說等覺、妙覺法門。依身體的部位來象徵法的內涵,以十回向位為例,膝蓋的功能在連接大腿與小腿靈活的伸縮,恰如回向分有向上回向,上求佛道,智慧圓滿,向下回向,下化眾生,慈悲實踐。另外,以光為名的經典、佛菩薩,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放光般若經》、燃燈佛、智光佛、普光佛等等,甚至以「光」來和大眾結緣。

藥師三尊 蔡施明/繪.提供

相傳佛圖澄左脅下有一方圓四、五寸的孔,平日塞以棉花,至齋戒日,便到江邊,從孔中抽出腸胃加以洗滌,眾人看了無不嘖嘖稱奇。夜間,佛圖澄則打開孔口,孔中放出光明,照亮一室。有一次劉曜趁月黑風高率軍夜襲石勒軍營,卻見營中燈火通明,驚嚇而走。原來是佛圖澄正在引脅下光夜讀經典,消弭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殺戮。

依空法師

佛世有一位陀驃比丘,負責安頓遠來雲水僧的掛單。他經常在深夜中提著一盞燈籠,歡喜謙和地接待熙來攘往的客人。三十年如一日,陀驃比丘那隻提燈籠的手指竟然自己發光,亮如燈炬,從此他舉指照路,更殷勤地引導客僧,不必擔心風雨吹熄了外在的燈燭,耽誤了知客工作。

禪門有一首詩: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何必問行藏,

若能識得娘生面,草木

叢林盡放光。

一字禪書封

捨去身心執著,契悟父母未生我的本來面目,山河大地乃至無情草木無一不是清淨法性的自然流露,光明晃耀。為一般的佛像開光是信仰虔誠的表現,為自己的「自性佛陀」開光更是實踐菩薩道的當急要務。

摘自《一字禪》,依空法師著,佛光文化提供

返回頂端